2008年12月14日 星期日

價值、價格與成本的三角關係

作者:朱博湧 出處:2008年12月號 / A+俱樂部

何謂「商業模式」?商業模式就是企業或組織產生營收及獲利的方法。

企業如何產生營收?

在消費者購買某項產品或服務時,其所預期帶來的價值需求大於所支付的成本(即產品或服務的成交價格),也就是說,消費者預期的價值大於價格,交易行為才會產生。價值跟價格的區分在此很重要。

以 一件NIKE的T-shirt來說明,消費者願意付1000元在專櫃買一件NIKE 的T-shirt,而不在地攤買一件質料相仿100元的NIKE T-shirt。主要原因是消費者所感受到的價值不同。買NIKE的T-shirt除了考量它的功能性外,還包括個人的品味、給他人的形象等感性的因素。 所以消費者支付1000元買NIKE的T-shirt,這件T-shirt對該消費者產生的價值大於1000元的花費,因此交易行為會產生;反之,100 元的地攤T-shirt,儘管售價比專櫃的便宜很多,但消費者對它沒有信心,在還沒有採購之前,消費者已認為價值不足以支持售價,因此交易就不會發生。

為什麼台積電全球知名?

學理上將產品或服務預期價值與價格間的差額稱為「消費者剩餘」。消費者剩餘愈大,消費者「物超所值」的感受也愈強烈,覺得支付的價格是很有價值。而且價格低不一定就是有價值,有時候反而價格高才能彰顯價值。

我們以台積電為例。企業商業模式除了上述消費產品品牌的商業模式(B to C)外,也包括像台積電的代工模式(B to B)。台積電雖然不是消費性產品品牌,可是台積電接受委託,專業生產製作IC的晶圓亦可以產生很高的價值,所以台積電可以保持很高的獲利。

我 們不禁要問,為什麼全球眾多的晶片(IC)設計公司願意把產品委託給台積電生產?因為除了台積電有很好的生產品質外,交給台積電製造,很多有關IP、後續 封裝測試、產品交期等的配套服務都得以有效控制及掌握。所以台積電可能索取的每片晶圓的價格比同業高,但是它對顧客創造的價值可能遠大於它索取的價格。

反 之,其他的晶圓代工公司,每片晶圓的售價可能比台積電低,但是在品質穩定度、交期掌握、或者是後續支援上無法達到台積電的水準。所以造成台積電競爭者與台 積電對顧客所創造的價值差距不足以去彌補他們跟台積電在售價上的差異,因此IC設計公司的第一選擇仍是台積電。

為什麼聯發科能緊逼德儀?

企業如何獲利?這就是價格跟價值傳遞成本之間的關係。某項產品或服務交易是否能為企業帶來收益,端看產品或服務的成交價格是否能大於所支付的直接與間接成本,這些直接與間接成本就是產品或服務的價值傳遞成本(cost of value deliver)。

如果價格大於產品或服務價值傳遞成本,企業就會因此而獲利;反之,如果價格低於產品或服務價值傳遞成本,企業將因而產生虧損。

價值傳遞成本包括研發、製造、運送及銷售(如佣金及售後服務等成本)等,是整合價值鏈活動的成本,這有別於一般所認知單純的產品製造成本或銷貨成本。而價值鏈在不同的狀況會有不同的組合,目的是降低價值鏈的傳遞成本與提高組織的效能。

在產業的結構與市場狀況不同或企業的個別成本結構不同時,價值鏈活動常常因而改變。最明顯的例子就是外包行為的產生。外包行為可包括研發、採購、生產活動、 銷售活動、收款貼現及售後服務等。戴爾電腦將研發、設計、製造、物流,甚至售後服務全部外包,只專注在品牌與行銷活動;而聯發科則透過購併手機相關的IP 及晶片設計公司,使其可以專注在白牌手機的晶片設計、應用支援等活動上,並將部分的IP,及所有產品的生產、封測及銷售代理全部外包。聯發科單純有效率的 商業模式掌握新興市場的白牌及山寨手機的生意崛起,逼得原手機晶片的霸主德州儀器招架無力。

戴爾電腦及聯發科這種策略上的取捨,專注在價值鏈上最能產生價值的活動上,不僅能提高公司的營運效能,對成本的掌控能力也相對提升。緊接著在市場上取得較高的市占率,更進一步鞏固成本的主導優勢。

利潤是企業持續循環的動力

如果價值與價值傳遞成本間的差距愈大,企業愈可能創造利他(客戶滿意)又利己(自己也獲利)的多贏局面;反之,若所創造的價值與價值傳遞成本之間的差距很小,這種商業模式的持續性則有待商榷。

產業間常言之附加價值很低的活動很難支撐經濟的福利與成長。在資源有限的限制下,價值與成本差距的多寡將決定企業長遠發展的機會。

企業要長期獲利,須不斷審視顧客價值、價格與價值傳遞成本三者間的關係。價值創造旨在產生消費者剩餘,讓顧客有物超所值的感受;而價格要具競爭力,成本必須 有效的控制及持續改善;而價格與價值傳遞成本兩者的差額(利潤)是社會回饋企業持續正向循環的發展動力。價值創造活動是企業重要的生存要件,豐田汽車從最初COROLLA小車、到LEXUS豪華轎車、乃至節能環保的油電混合車均是秉持此信念。

以持續改善成本,不斷推出更有效率、更可靠、更符合時代潮流的汽車,提供更貼心的顧客服務等來創造價值,提升消費者剩餘,是研究企業組織商業模式成功的最好借鏡。

(作者為交通大學管理科學系所教授;本專欄由朱博湧、許士軍共同主持)

oh my: 外面有很多研究ipod或dell的分析,而這篇要解釋一個很理論的東西,但卻引用很台灣的企業委委道出,蠻讚~ (經濟不景氣,更要把握時間學習,是吧?)

2008年12月8日 星期一

什麼是GTD呢?

在放完一系列時間管理的好文後,回到我常提到的GTD,
首先感謝身旁就有一些檔案管理與時間管理的高手可以學習,但也很慶幸自己能夠發現GTD這本好書,一開始的基礎才能是紥實的(雖然實踐上還是跌跌撞撞),在這引用Browny WalkingGTDlife的文章來分享給大家~

總是覺得一天 24 小時不夠用嗎,常常有很忙 的 fu,可是每當太陽下山一天過去了,才發現什麼正事也沒做到,Get Thing Done 這個方法,或許可以幫助你喔...

Getting Thing Done 簡稱 GTD,是一種管理行動的方法 (action management method)。由 David Allen 所提出。不同於其他的 時間管理方法,
GTD 最重要的點子就是 依據任務和其本身相關的資訊來對各種任務作分類管理 (grouping tasks by the context),由於我們大腦的提醒系統 (reminder system) 是相當沒有效率的,尤其對於時間和地點的記憶!因此,GTD 主張 腦子應用來思考而非記憶!

以下就 Wikipedia 上所描述的 GTD 和大家做一個簡單的介紹:

物有本末先後,事有輕重緩急,我們每天所 需要處理的事情 (task) 千奇百怪,GTD 強調的並非先將 事件的優先特性 排列出來。Allen 強調的兩大觀念是 Control 和 Perspective,對你要處理的事情充分的掌控,並且對他有透徹的瞭解

簡單來說,GTD 的哲學就是 將你所要處理的所有事情 變的容易 紀錄、追蹤、和取得其所有相關的資訊。平常我們會在桌面上放一些黃色便條紙來提醒我們有什麼事情該記得做,我們可以把 GTD 想像成一個更強大的便條紙系統!


//
再論什麼是GTD, from GTDlife

GTD的概念首先來自於一個人,和一本書,這個人是David Allen,這本書是《搞定》或叫《儘管去做》(簡體中文版 下載)也就是《Getting Things Done》(英文版 下載),您猜的沒有錯David Allen就是這本書的作者,他後續還出版了一本《結果第一》,在GTDLife.cn上也有這本書的中文版電子書下載

GTD是英文Getting Things Done的縮寫, 是一種行為管理的方法,我們目前的GTD愛好者通過學習這樣的一種行為管理方法,掌握了一種GTD式的生活方式,這種生活方式的境界是“心如止水

和其他空洞的《時間管理的XXX個秘訣》書不一樣,GTD是一種切實可行的方法論,我們所需要做的,是如何將這種方法論和自己的環境、性格結合起來,提煉出一種屬於自己的GTD方法。

GTD的主要原則在於一個人需要通過記錄的方式把頭腦中的各種任務移出來.通過這樣的方式,頭腦可以不用塞滿各種需要完成的事情,而集中精力在正在完成的事情

"把所有事情都從你的腦袋里弄出來。在事情出現就做好相關行動的一系列決定,而不是在事情爆發的時候。以合適的類別組織好你的項目的各種提醒以及下一步的行動。保持你的系統更新和完整,充分地檢查,使你在任何時候都能信任你的對於你正在做(或者不做)的事情直覺的選擇。"

GTD的背景我們就簡要的介紹到這裏,重要的是下面這些部分:

GTD的流程
GTD的流程分為“五個水平流程”和“六個不同高度

五個水平流程包括:收集、處理、組織、回顧、執行

六個高度包括:下一步行動、任務、責任範圍、目標、願景、原則

具體的內容,在我的blog有比較詳盡的解釋,這裏給大家用一句話大致描述一下吧~
收集:將大腦清空,把所有的雜事放入收集籃
處理:對雜事進行加工,找到下一步行動和成功願景
組織:將加工好的雜事放入你自己的清單系統內,做到各就各位
回顧:有規律性的回顧你的清單,時刻保持大腦空白狀態
執行:利用你的清單以及情境,合適的時間、環境做適合的事情。

2008年12月5日 星期五

超越流行,穿出個性美

服裝業者表示,在問到「你覺得自己美嗎?」這個問題時,日本人與香港人的答案大部分是肯定的,而台灣人的答案則缺乏自信。
台灣人比較不重視自己的外貌嗎?折扣期的百貨公司人山人海、名牌精品店一家家在台灣開設直營旗艦店、美容相關行業大發利市、健身俱樂部如雨後春筍般出現……,台灣人強大的消費能力,卻又反映在讓自己的外貌更美好的商品上。
台灣人是愛美的,但往往是「只看到自己的缺點」的愛美。例如下半身較寬大的梨型身材女性,永遠只關注如何能用長外套遮掩臀部,而不懂得找出自己最美的部分,然後自信的表現出來。
台灣人是追逐時尚流行的,但資深造型師卻認為,「穿衣服被教條框住了,沒有自己的style」。
一般上班族該花多少時間與心思在服裝上?這往往是價值觀的問題。甚至對許多人而言,這根本是一個搬不上檯面的問題。
但如果是因為你的不得體穿著,而讓你的能力與內涵,無法被客戶、合作廠商、老闆、同事信任,甚至還成為溝通障礙時,那麼,關於穿著,真的值得你花時間瞭解並且學習。

文/莫乃健
2002年6月 Cheers雜誌
 什麼是流行?什麼是時尚? 5月17日古馳(Gucci)台灣旗艦店開幕派對,擠滿數百名企業與時尚名流,男性盡是黑鴉鴉西裝穿著。黑是Gucci的顏色,是今年男人主流的顏色。在場非黑而白的男人,便感到排山倒海而來的壓力,彷彿自己是動物園裡被注目的珍禽異獸。 關於時尚,關於流行,一定要有那麼大的壓力嗎?那倒未必! 「時尚該是一種態度,一種元素,是非常多元化的,不該是準則,」知名造形設計師鄭健國表示。

事實上跟隨流行很容易,表現、彰顯自我,才真是大學問。 對年輕上班族而言,注重流行前該找到自己的個性美,自己的風格(Style),更重要的是找出自己穿著的大原則。

  「自己穿著的大原則」?很陌生吧!大部分人都略過了這部份,買衣服只想到合適的場合、漂不漂亮、流不流行等外部因素。 左想右想,就是忘了自己,忘了你是 獨立的個體,你的美在哪裡?「台灣整個社會並不鼓勵表現個人風格,希望人跟著基本大環境的規則與習慣」,35歲、花旗投顧董事長管國霖講出台灣人對穿著的習慣限制。

 環境限制約束了台灣人的美感經驗。「現在年輕人比較在乎穿著,但是還是以不出錯、不鬧笑話為前提,」長期負責Armani與 Dolce & Gabbana系列服飾採購與銷售的中盛公司經理劉世麟表示。 鄭健國觀察,人怕出錯就會跟隨大環境、跟隨流行。怕出錯也讓人遮掩自認的缺點,例如梨型身 材女性穿長外套遮掩臀部整體曲線,結果是欲蓋彌彰。

這樣的盲從,又只看到自己的缺點,能夠有多美?雅妮絲比 (agnès b.)台灣區的營運經理程俊偉表示,光是問「你覺得自己美嗎?」這個問題,日本人與香港人的答案大部分是肯定的,而台灣的答案則缺乏自信。 缺乏自信的人 會跟隨流行,跟隨數不清、人云亦云的原則。胖的人不能穿橫條?屁股大的不能穿單片裙?去年流行方楦頭鞋子,今年不穿尖頭鞋就不流行?去年穿的削肩線衫,今 年又被認為太邋遢?

 「穿衣服被教條框住了,就不會有自己的style」,鄭健國強調。許多人今年流行什麼,他就變成那樣,明年又變成另一 個樣子,「結果沒有一個東西是適合他的,這才是大失敗,」鄭健國表示。 穿衣服是要學習的,沒有人天生就會穿衣服。學習一點都不難,你還是如往常一樣逛 街、逛書店、看電視、欣賞好看的人。 但是,在做這些事情的同時,請開始把自己的角色與特色放進去,思考自己能從中學到什麼?運用什麼?造就出什麼個人的 特色。

服裝專家建議以下的方式,幫助你逐步發展自己的特色,穿出屬於你的時尚,你的個性美。

1.找出美的典範 「模仿是一種最快的學習方式,」代理日本知名品牌Comme ca du mode 的滿心公司流行事業部總監鄭光哲表示,「稍微觀察就能找到穿得好看,體型與氣質又接近你的人,再了解他們是怎麼穿的。」

 名人與雜誌裡的穿著可以成為學習對象,但是不要被那些美麗的圖像淹沒,他們並不是你。 鄭健國建議剛開始不需要參考那些裡面圖片很美、很流行的雜誌,而是要找圖片中人具有類似你的特質,旁邊也有比較多文字,解釋穿著細節,才較容易學習,建立對穿著的基本sense。

2.從試穿中瞭解自己 每個人都有試穿後才買衣服的過程。但是你是要衣服好看,還是自己好看?有趣的是許多人試穿只看衣服那部份,忽略全身效果。 而許多人都是為了一個目的去買衣服,沒有嘗試各種類型的衣服,框框一套住,當下覺得好看,買回去等到正式穿才覺得不合適。

  「即使是買不起的名牌,也去穿穿看,知道到底好在哪裡,」劉世麟表示,廣泛試穿才能找出自己的特色與穿衣原則,更瞭解在那麼多款式中,自己適合什麼設計。  人都怕試穿後不買,會遭到店員的臉色,其實不需要太在乎。「試穿是服飾業該提供的服務,大的服飾品牌如Armani也不斷灌輸店面人員這種概念,」劉世麟強調。

3.找對自己喜歡的風格 人不是孔雀或是鸚鵡,必須思考自己想要,也合適表現哪份自我。經過參考穿著典範與試穿後,心中有各種風格 的畫面,隨興、優雅、斯文或是粗獷,由你自己決定。 

「穿衣服是別人對你的符號判斷,更透過服裝認識你,」鄭健國建議年輕上班族,「除了考慮工作場合性 質,必須很清楚選擇你要做什麼樣的人,想展現什麼風格?」

 鄭健國提醒,對自己的認知要夠,例如斯文想看起來粗獷就很難。找到也決定自己的 合適風格後,就要對自己有自信。「有自信的把自己的特質與個性秀出來,就會有型,有個性美,」鄭光哲強調。 許多人缺乏穿衣自信是因為只擔心自己的缺點。 「有時候整體打扮的好,缺點不見得永遠是缺點,反而是個性美,」鄭光哲表示。 想不通這一點,就想像茱麗亞.羅柏絲的大嘴,珍妮佛.洛佩茲的大臀部,或松 隆子的歪臉。

有自己的大原則後,流行是為你加分的元素。「流行不該照單全收,要擷取部分元素來搭配,」鄭健國以今年流行寬鬆波希米亞風格為例,胖的人穿上去不好看,繫條風格類似的低腰皮帶就很有特色。流行不一定是稍閃即逝,許多東西都是不褪流行的,特別是質料好、簡單的基本款式。
沒 幾個人天生像模特兒擁有黃金比例般的身材,但不管是什麼身材,都可以再造黃金比例,亦即針對不同體型做衣服撘配,來求取身材視覺重心的平衡。 梨型女性把重心往上拉,身體變修長。有人用百摺裙子遮掩,效果不佳,折紋明顯撐開時,更顯「壯碩」。材質挺的深色直板長裙、單片裙,有拉長下半身的效果。 至於上半身可以穿明亮色系,合身的襯衫、外套轉移焦點。
 
近年西裝流行大都會風格,剪裁合身、小領子、稍微墊肩與收腰都讓線條看來smart而年輕,襯衫與領帶的水藍色也是最年輕的顏色,如果換上其他鮮豔顏色的polo衫,看起來更活潑卻不失端莊。而直統西裝長褲,具有摺紋平口褲頭,單配襯衫也得體。

   上班族女性穿白襯衫給人覺得乾淨利落,大方型領口與折袖,看來帥氣。搭配黑裙子的黑白對比,營造出不退流行的時尚感。及膝直統裙子穿來線條自然漂亮,腿 部變得修長。裙頭加上兩條滾邊線,以及交叉型打法的黑白花紋絲巾,更增添畫龍點睛的流行美感。 男人白色短袖襯衫總看來如制服般無趣,然而加上扣子的方型 漁夫領、收腰身,下擺加上文字花紋設計,給人流行卻不失端莊的形象。穿上中規中矩的卡其褲,整體風格遊走於正式與休閒間。

穿衣服的小問題,常會影響整體形象,別人也不好意思說。以下是服裝專家眼中常見的穿衣瑕疵:
1. 內衣搭配不得體:不同類的衣服就該穿不同的胸罩,否則穿出的體型不漂亮。有時胸罩選的不好,上身一動胸罩花邊就露餡,顏色跟外衣色差大時,更糗!這些可以請教內衣專櫃小姐。男性穿襯衫則少穿背心,因為有些光線下或是出汗時,背心就會在襯衫上印出痕跡。

2. 低腰讓內衣走光:在穿著流行的低腰服裝時,內褲腰身太高或是包住內衣,人一彎腰也會走光。內褲顏色與式樣也很重要,例如下身衣褲穿黑色,裡面卻是紅丁字內褲,露餡的畫面更可怕。

3. 衣服上綴飾的脫落:許多基本款的衣服會加上綴飾增加流行感。一些晶亮的東西,比較適合夜晚而不是白天的工作,洗濯時也容易脫落,穿上身讓人覺得陳舊而邋遢。

4. 摺袖過於草率:許多人把襯衫袖子摺起來,方便工作也創造了一種休閒而隨興的時髦感,但是一定要一層一層緊密往上摺,否則脫落時會讓人覺得邋遢而草率。

5. 口袋裝了太多東西:上班族常常一忙就把什麼東西都往襯衫或褲子口袋塞,不只破壞衣服的線條,有時候稍微動一下,東西就露出來,看起來更不美觀。

6. 皮帶不協調:皮帶不配褲子或鞋子顏色,會把身體圖像分成奇怪的兩截。而皮帶頭位於人體中心,極易引起注意,穿得再時髦,小小的皮帶頭都可能衝擊整體觀瞻。

7. 褲腳長度問題:褲腳長度以在鞋子上疊一摺為最適當,太短看來有點呆,太長會絆到腳。而卡其或淺色褲子太長被後跟踩到的污痕,你看不到,別人從背後一目了然。

8. 襪子的搭配:男人穿著最易被詬病的是穿皮鞋卻配上白運動襪,或是襪子色系與鞋子或褲子不搭。此外襪子的長度要到小腿肚,免得翹起二郎腿時露出毛茸茸的腿。而女孩子絲襪容易勾破,若是絲襪顏色跟膚色有差距,會特別突兀

引用自三處
超越流行,穿出個性美
不當第1名的穿著美學
喜歡這一篇提到的法國人穿著的意境~
成功在衣著

文茜世界周报2008年11月30日 PART 5/9


政府1500億鉅資紓困,AIG高層渡假太超過、搭專機求紓困,歐巴馬痛批汽車三巨頭、挽救經濟擬對策,歐巴馬重建民眾信心 等篇;

奇美電子 許文龍 首度汰弱留強

一直相信要照顧員工一輩子的許文龍,在八十歲的今年,第一次徹底執行汰弱留強計畫,但這不一定就能救得了奇美電,他,還必須更顛覆自己過去的行事思維。

今年,對八十歲的奇美集團創辦人許文龍而言,是很不好過的一年。

大尺寸面板市場下滑,里昂證預估占集團六成營收的奇美電子,明年虧損將達六百七十億元。面對困境,奇美宣布將汰弱留強,自動淘汰考績吊車尾的員工,這是奇美電子成立以來,第一次這樣做,提出者正是一直主張「將員工請(聘用)過來,就要照顧人家一世人(一輩子)」的許文龍。

先前奇美電宣布不裁員,沒關廠,但是奇美電產能利用率已經下降到六成,有些廠只剩下三成產能。不裁員,如何度過此波不景氣?近日,創辦人許文龍已悄悄向其他科技業者看齊,除了無薪假外,還嚴格執行績效考核,傳出自然淘汰最後二%的人。但奇美電不願證實。

為了讓大家接受,許文龍在內部會議上舉了個例子。他說,有天晨泳後,看到游泳池打掃得特別乾淨,便問:「我們是付給人家多少錢?怎麼掃得這麼乾淨?」結果,他發現工人這麼賣力,只為了兩萬元薪資,他認為:「真正的幸福是付出多少努力,獲得多少。」而不是只是被公司照顧一輩子,「奇美要先活下來,才能把這些人再請回來。」許文龍改寫先前對「幸福企業」的解讀。

奇美電的員工也共體時艱,近來內部員工還自動不吃免費餐點,買餐券降低公司支出,並且取消尾牙活動。

過去,奇美電因為母集團奇美實業對員工寬厚的文化,被一○四人力銀行票選為幸福企業第四名,即便有績效考評,也只是提醒落後的人注意。但自金融海嘯以來,幸福文化反成拖累,當友達的轉投資公司第三季後陸續縮編裁員時,奇美電現在才動作,慢了半拍。

現在,許文龍在傳統企業文化與經營現實中,顯然已做出了選擇。雖然奇美電總經理何昭陽指出,奇美電手上還有一千億元的現金可用,要度過這波危機,應該不是難題。

困境:成本難壓低
第三季毛利率落後友達

但外資依舊不埋單,對比同樣被摩根大通指出明年大虧約七百億元的友達,外資卻在二十八日買超友達,奇美電股價卻在九元盤旋,就算實施六十億元庫藏股,依舊抵擋不了賣壓,十一月跌幅二四%(十一月三日至二十八日),連兩週股價低於票面。

為何許文龍仍無法挽回投資人對奇美的信心?

首先,這波衝擊對奇美電的影響,恐怕比友達嚴重。關鍵就在於,這波消費緊縮,讓大尺寸電視和監視器銷售不佳,而兩個產品就占奇美電營收約八五%(此產品占友達約六五%)。

此外,奇美電子強調集團投資共同研發的供應鏈策略,在景氣低迷時備受挑戰。如友達的供應鏈投資策略以成本考量,入股競爭力較強的兩三個零組件廠,讓小虎各自競爭成本技術,例如LED封裝有威力盟和凱鼎,驅動IC有瑞鼎和旭曜,可激勵零組件降低成本。但奇美電則偏向自有技術,或只投單家公司,像是偏光板濾光片自製,而驅動IC也僅投資奇景,LED封裝也只有奇力。

奇美電的策略,在景氣好的時候可行,但當景氣壞時,成本控制能力略遜友達,從第三季奇美電毛利率為三%,而友達為八%,就可窺一二。

其實,許文龍自己很明白,要讓奇美電脫離目前窘境的藥方,就是外資所主張的合併,或是引入外來投資。只是,這跟過去奇美電傾向自己來的文化,完全背道而馳,而這也是外資眼中的「遠憂」。

解方:與外力合作
可增議價能力,降低成本

摩根士丹利分析師王安亞認為,奇美電和友達若能合併,成為全球第一大面板廠,對品牌廠的議價能力增加,成本將可有效降低。但,奇美電萬事都想自己來的企業文化,讓所有分析師都搖頭,認為合併可能性微乎其微。

外資指出,奇美電若不透過合併去強化經濟規模,就算這次勉強度過難關,但經過重創後,未來要靠一己之力,或是挾集團之力,去負擔未來新廠投資(十代廠的投資至少需要兩千億元),難度太高。金融海嘯已經讓奇美電負債比攀高。奇美電第三季負債比七四%,比友達的一九%高出許多。

新產能若無法順利開出,王安亞認為,過去自詡為一線面板廠的奇美電,必須小心自己被邊緣化。

過去在奇美實業嚴守零借款,到跨入科技業向銀行舉債投資,到今汰弱留強,許文龍逐步挑戰已經形成四十八年的經營理念;接下來,奇美電能否脫離困局,就看許文龍是否願意多顛覆自我。
oh my: 大家都在改變,,,不過話說回來,面板友達強的原因或許真的不明,狂加班的群創也在研究其人均效益 ^^

引用自商周 奇美電子首度汰弱留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