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藉口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藉口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08年9月15日 星期一

《誰殺了我的牛》導讀:「找藉口」比失敗還慘,如何創造另類生活?

故事中有一家人非常貧困,全家只有一頭牛,但因為這頭牛有牛奶所以讓這一家人可以免於飢餓,但也因為所有財產只有一頭牛就什麼都沒有了,所以也不會有什麼變化;

直到一天一位搗蛋的教授帶著學生來了,他們在夜裡偷偷殺了這頭牛,這個動作讓故事中一家人立刻陷入愁雲慘霧,但也讓他們重新思考要去做什麼,,接著他們播種種菜,去擁有了一個新的生活,

我想這寓言講的是怎麼去改變,因為平庸比失敗更糟,優秀是卓越的敵人; 當然作者的用意是砍掉藉口這群牛,為什麼是這群牛呢,看看以下引用的文章吧:

「找藉口」比失敗還慘,如何創造另類生活?
一位睿智的老師帶著學生踏上旅程,期盼讓年輕人了解畫地自限的道理,看清阻礙成功的真正大敵。於是,他們造訪一戶破敗的人家,目睹了一宗「殺牛」事件……,這突如其來的事件在瞬間改變了年輕人的一生。

作者:王慧雲(整理)  出處:天下雜誌 405期 2008/09

美國超人氣激勵大師卡密歐.克魯茲(Camilo Cruz)在最新暢銷書《誰殺了我的牛?》中藉著一則跟「殺牛」有關的小故事,將牛比喻為我們經常替自己找的各種藉口、理由,清楚闡釋「放任藉口主導人生」時可能發生的情況。作者指出,每個人實際擁有的牛比願意承認的還多,他以簡單而幽默的方式告訴讀者如何擺脫這些讓人表現平庸的惡習與念頭。就連知名暢銷書《心靈雞湯》系列的作者之一馬克.韓森都說,「我讀過很多教人擺脫平凡人生的寓言,這本肯定是其中最重要的一本。」

《天下雜誌》特別摘錄部份內容,與讀者分享:

名叫「平庸」的敵人

有些人終其一生都不知道自己深受「牛」的羈絆;有人雖然知道,卻照樣關照餵養這些「牛」。為什麼?因為這些「牛」讓他們待在安適區,安然接受這些平庸的狀態。這些人自願把「牛」照顧好,以擺脫成功的責任,然後把自己的不幸怪到其他地方,對任何事情都有一番藉口。

如果突然失去了可以為自己的平庸辯解的藉口,我們就只會剩下兩種簡單的選擇:為自己的情況擔起完全責任並開始改變(成功),或者接受我們無法掌控人生的事實並且認輸(失敗)。

只剩改變或認輸這兩種選擇時,該選哪條路似乎就很明顯了。

平庸比失敗還糟,跌落谷底至少還可以迫使我們重新檢視環境,考慮其他選擇。平庸則不一樣,平庸的最大危險在於它是可容忍的,讓我們習慣成自然。在此分享我前些時候聽到的一個故事,剛好可以說明這點:

一名男子去拜訪老農夫,老農夫也是知名的獵人。男子一到農場,看到農夫的獵犬趴在中庭,看起來顯然不太舒服,好像有什麼事情困擾著牠,讓牠猛吠,不斷地哀嚎。男子看了這種情況幾分鐘以後,問農夫是什麼原因讓這隻可憐的傢伙那麼不舒服。

「別理那隻老狗,」農夫說,「這種情況已經持續好幾年了。」

「你帶牠去看過獸醫,看問題出在哪裡了嗎?」男子問。

「何必麻煩?我完全知道那隻狗怎麼了,牠不過是太懶而已。」

「但是那和牠的哀嚎有什麼關係?」

「他現在趴的地方,剛好有釘子穿過木板,刺到牠的腿,讓牠很不舒服。所以後來他每次趴在那裡,就會又吠又叫。」

男子睜大眼睛驚呼,「牠為什麼不乾脆換到其他地方?」

農夫說,「我想是那根釘子對牠造成的困擾還不夠大吧。」

你認識的人當中有人符合這種情況嗎?你自己呢?周遭是否有惱人的事物讓你始終無法過應得的生活?如果有,現在就下定決心採取行動,從此擺脫讓你無法享有真正滿意人生的「牛」。

一號牛:自我安慰

「我痛恨我的工作,但我不該抱怨了……,至少還沒失業。」「我的婚姻可能不是全世界最好的,但至少沒有天天吵架。」

一號牛的危險在於,認為自己還算不錯、甘於現況的人並不覺得有必要改善自己的生活。

二號牛:不是我的錯

「我無法成功是因為另一半不支持我做任何事。」「如果爸媽沒離婚,或許我的人生就不會亂成這樣了。」「我的事業無法成長是因為經濟太糟,政府可以多幫忙企業主就好了。」

應該殺掉這頭牛的最大理由是,如果對自己坦白,就會了解發生在身上的一切大多是自己造成的,跟父母、老闆、經濟環境或其他東西無關。即使是我們感受的負面情緒,也是自己造成的。美國小羅斯福總統夫人艾蓮諾的名言最能說明這點,「除非你同意,沒人能讓你感到自卑。」

三號牛:一切都是命

「我爸有酒癮,我想我也會步上他的後塵。」「我沒念什麼書,可能永遠也不會有多大成就。」

熱門影片「洛基」走紅後不久,飾演洛基的席維斯史特龍有次受訪,被問到其中一個場景。在那幕中,洛基說,「我那不太精明的老爸告訴我,我先天不是很聰明,所以最好善用身體。」
電影劇本是史特龍自己寫的,他坦承常聽父親講那句話。他接著說,有好一段時間,那個自我設限的想法讓他無法看清自己的潛力。當他不再相信那些話,開始相信自己後,人生也跟著改變了。

相信自己不過是認清自己的優點與天賦,接受它們,並開始運用。擺脫這種「牛」的解放感,可以讓你張開眼睛,看到意想不到的新機會。

四號牛:完美主義

「我準備好全心投入以前,不想先嘗試新事物。」「在我還不知道怎麼把事情做好以前,不想先動手。」

完美主義也是最糟的一種「牛」。理由很簡單:那是「牛」偽裝成想要的水準。經過裝飾後,完美主義看起來反而比較像美德,而不是壞習慣了。

「如果值得做,就應該把它做好,否則乾脆不要做,我就是這樣的人。」你聽過這句話嗎?誰能反駁呢?聽起來好像是種負責、致力、堅持卓越的感覺。問題是,對很多人來說,那也變成一種藉口。正確的說法應該是:「如果值得做,值得我們嘗試,那就做到對為止。」所以你應該儘快動手,從今天就開始。

五號牛:自覺無能為力

「我對那種事向來不在行。」「小時候就養成的壞習慣很難戒除。」

我們覺得自己受到的限制,大多是和個人能力有關的荒謬想法。

對於任何限制不要毫不質疑就照單全收。不能因為沒有試過,就假設自己對某件事不在行。我們都是從做中學習、獲得經驗。所以如果你想殺了這種「牛」,就必須去實踐。

六號牛:人生大道理

「關鍵不在輸贏,而是在過程。」「學問好不如人面廣,而我一個人也不認識。」

為了讓藉口聽起來不太像藉口,我們經常會竭盡所能地援引一些看似深奧的理論。

我認識一個人,他經常引用「學問好不如人面廣」這句話來解釋職場生涯的不順遂。他畢業以後從沒進修過專業課程,也從不主動參與工作以外的事物。他認為,自己一直原地踏步的原因是沒有跟對人。

這些觀點的最大問題在於,一旦認同這些觀點,通常就會以它們做為生活準則。因此,採納任何新的指導原則之前,都應該思考它的來源。你覺得那句話最初是誰先提出的?我猜應該不是贏家。這隻「牛」可說是平庸的最佳註腳。

七號牛:自欺

「我隨時都可以戒菸,只是還沒下定決心而已。」「我沒有超重的問題,況且胖一點比較討喜。」「我沒有辱罵孩子,那是愛之深,責之切。」

這些想法都欺騙我們相信自己真的沒問題,即使有問題也不嚴重,或是事情非我們所能掌控。這些藉口往往和我們不願戒除抽菸、飲酒或暴食等惡習有關。

以上這些「牛」都有一個共通點:讓我們陷入平庸。擺脫這些「牛」的第一步,是先從日常的用字遣詞中排除這些說法,這是我們可以掌控的,操之在己。

2008年2月13日 星期三

打破「找藉口」文化


作者:
吳韻儀  出處:天下雜誌 390期 2008/01

面對創新與改變,組織要如何打破找藉口文化?經理人要如何避免不知不覺地陷入找藉口的習慣?

新的一年正式展開了。今年,絕對是充滿挑戰的一年,全球化的浪潮,不知道又將掀起什麼波瀾,崛起的新興市場,又將改寫什麼規則。

創新,是絕對不可缺的;改變,是應該要立即展開的。但是,站在組織中,每當提出改變,最大的挑戰卻變成面對各單位接連丟出的質疑:「以前就試過行不 通了,又要再做一次?」、「這要很長的時間才能做到吧?」、「我們有那樣的經費與資源嗎?」、「我們已經被現在的工作綁死了,誰做得到?」

這些問題、這樣的情況,相信你一定也不陌生。難怪史丹佛大學商學院教授費佛(Jeffrey Pfeffer)談到,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找藉口」好像取代了解決問題,變成了主管的新條件一樣,「這是很危險的。」

當各單位主管不斷提出理由、組織默許找藉口的風氣,企業不只無法改進,甚至可能全盤輸給願意不斷努力戰勝種種挑戰的企業。畢竟,「顧客選擇的是解決問題、而不是製造藉口的企業,」費佛提醒。

找藉口文化扼殺組織動力

但是,組織要如何打破找藉口文化?經理人要如何避免不知不覺地陷入找藉口的習慣?最簡單的當然就是「不要接受該做而未能做的理由,」費佛指出,不論是對同事、或是對自己都是如此。原則很簡單,大家都能了解、也沒有人會反對,難的是要做到。

經理人的一大問題,就是「工作習慣與理解的原則不一致,」最近新出版的《杜拉克的課堂日記》(A Class With Drucker)作者柯漢(William Cohan)指出。柯漢是杜拉克指導的第一位博士班畢業生,也是戰役經驗豐富的美國空軍飛官,他將在杜拉克課堂上的點點滴滴,歸類整理為經理人可以自修的 管理學手冊,隨時翻閱,就像走進杜拉克的一堂課,聽他提醒管理的重要關鍵。

「聰明的領導人不僅謹記在心,而且身體力行,」柯漢觀察許多來向杜拉克請益的學生與企業領導人發現。要把不找藉口、不接受藉口的認知變為習慣,身體 力行,第一步,要從問問題開始。柯漢記得有人問杜拉克,「領導人成功的祕密是什麼?」「沒有祕密,」杜拉克回答,「只需要問對問題。」

許多改變的提議一出,就被排山倒海的質疑淹沒;或是情況驟變,大家就手足無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大家先陷入「如何做」的細節,用行之有年的做法證明新的提議行不通、以過去的經驗認為挑戰難以克服。

「杜拉克教導經理人的核心,不是如何做(how to do it),而是要做什麼(what to do),」柯漢指出,杜拉克總是提醒大家要找出問題的源頭、核心,不要急著跳到做法、解答。尤其,很多根據過去經驗得到的判斷、做法經常是錯誤的。

不論是聽到別人說、或是自己心裡浮現:「我們向來是……」、「大家都……」這樣的句子,就要習慣問:「這是怎麼來的?根據什麼基礎得到的結論?」挖出源頭,大家就會看到情況早已改觀,應該思考不同的選擇。

「杜拉克總是把大家拉回策略問題,」柯漢認為,不要先陷入「戰術問題」。

但是要經常把自己拉回思考策略,需要時間,需要了解大環境變化。在忙碌的工作中刻意創造留白,是柯漢在杜拉克身上學到的自我管理技巧。

柯漢回憶,杜拉克每天手邊都同時進行幾件不同的工作,讓自己同時暴露在不同的刺激中,而且,他不怕被打斷。每當有學生突然造訪,杜拉克都把它當作是 轉換休息的時間,也從學生的討論或聊天中,接收各種不同的資訊,讓原本專注在特定主題上的心智,稍微放鬆休息,也保持對環境的敏感。

許多杜拉克的學生受了他的影響,也開始在工作中刻意留白。柯漢每天一定花半小時,閱讀、或是與不同領域的人,聊商業經營以外的話題。

展現說到做到的決心

不論做什麼,除非主管自己全力投入,否則很難要求大家全力以赴。只有主管自己有使命必達的決心與習慣,帶著部屬一步步達成目標,大家才會真心相信所定的目標就是目標,絕對不是喊個漂亮口號虛晃一招而已。

如何把自己的決心表現在日常的行動中?柯漢建議:

一、盡可能面對面地與大家溝通自己的目標與決心,親身說明的力量,大過一切。

二、公開說出目標,讓大家都成為督促自己必須做到的力量。

三、不論用爬的、用飛的、用鑽的,就是要做到。只有做到,才能建立信任。

不要再有藉口,從這一刻就開始。


oh my: 的確,方法總比問題多,我們就是要找出在現狀下,即使是困難重重的現狀下,也要想辦法解決問題; 就像舅用鎢鋼刀片行業的話講: 一般是機器要去配合刀片的要求; 但如果機器無法達到要求,就要求我們的刀片去配合機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