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習慣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習慣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09年3月1日 星期日

如何改變拖延的習慣-2, 等兩篇,與連結

暨前一篇如何改變拖延的習慣,補上兩篇天下網站的同類型文章,以供對照參考

如何擺脫拖延的壞習慣?
每次總是告訴自己,要盡早開始,但卻一次又一次的對自己食言,怎麼樣也擺脫不掉拖延的壞習慣。其實要改變自己沒有那麼困難,只要開始去做就對了。

明天再做吧!」想必你常常對自己說這句話。儘管最後期限就迫在眉睫,還是提不起勁來,遲遲無法行動,每次都是等到最後一刻,才急急忙忙趕在期限之前完成。

「人們的行為模式多半較重視短期或即將發生的事物,」加拿大卡爾加里大學(University of Calgary)商學院教授皮爾斯‧史提爾(Piers Steel)說。我們對於長期的事件,比較沒有感覺,因此非得等到接近最後期限了,才感覺有工作動力。

但另一方面,我們也很難拒絕短期的快樂或干擾,例如工作到一半去上網看新聞或是回覆剛收到的電子郵件,真正該做的事情卻一直沒做。

然而,愈是拖延,焦慮只會有增無減。英國《心理學》(Psychologies)雜誌表示,雖然人們行為上採取拖延策略,沒有實際行動,但心裡仍不斷想著沒有完成的工作,反而增加焦慮感,永遠無法放鬆,這是許多人壓力的主要來源。

除了以上的心理因素之外,習慣拖延的原因還包括:

1.完美主義:每個人都希望把事情做好,但是對於某些人來說,關於「做好」的定義卻有不切實際的期待。他們要的是完美無缺,容不得絲毫瑕疵,因此往往陷入微不足道的細節之中。

另一方面,也是因為要求完美,總是拖延到最後才開始動手,費了極大的力氣不斷地思考,非得要把所有細節都想清楚了,才會採取行動。

你必須學會區分把事情做對以及做對的事情,」《學習管理時間》(Learn to Manage Your Time)的作者露西‧麥可唐諾(Lucy MacDonald)指出。其實沒有必要為了那些細微的不完美而讓自己一事無成。

2.害怕失敗:因為擔心受到批評或責罵、或是被拒絕,所以不願意去做自己不擅長的或是不熟悉的事情。也因為害怕失敗,所以傾向於負面思考,總是想到最糟的情況,心裡更加焦慮不安。但問題是,愈晚開始,就愈沒有時間好好做事,失敗的機率更高。

先問你自己,到底在害怕什麼?怕被主管責罵、怕丟臉、怕自己顯得能力很差?你擔心的這些情況過去時常發生嗎?還是每次都是自己的想像?

麥可唐諾提醒,不要想著「如果……會怎樣?」的假設性問題,我們總是想得太多、做得太少,即使真正發生了問題,再想辦法解決,而不是先預設一堆問題,限制自己的行動。

3.被迫去做:很多時候,我們之所以拖延,是因為這件事是「被迫去做」,心裡自然而然產生反抗的心理。

這與腦部的運作有關,根據美國《策略與商業》(Strategy+Business)雜誌的報導,當人們依照自己的方式或意願解決問題時,大腦會釋放腎上腺素的神經傳導物質,當體內腎上腺素增加,全身會保持在警戒狀態,有行動力、注意力集中,因此通常會有超乎水準的表現。但如果是被要求去做某件事或是被告知該怎麼做,情況則完全相反。
oh my: 所以人們總會支持自己創造的東西,,,依此類推,交代工作時,要塑造成是被交代者自己創造的東西為宜;

但是,既然是自己不想做的事情,卻又非做不可,何不及早完成,擺脫這個麻煩?

那麼知道拖延原因之後,又該如何克服這個壞習慣?《心理學》雜誌提供了簡單的解決方法。

1.只要5分鐘就好。先不求多,強迫自己花5分鐘的時間做這份工作,通常等到實際去做了之後,才發覺沒有想像中的困難或令人討厭。而且往往只要起了頭,就不願意放棄,既然已經花了5分鐘的時間,不如把它做完。

2.直接找人幫忙。你是不是因為不知道該怎麼做,所以一拖再拖?別再浪費時間自己去想,直接說出你的困難,找人幫忙。不要想著自己解決所有的問題,準時完成工作比較重要。

3.設定短期目標。正如同前面所說,我們習慣拖到快接近最後期限時,才有工作動力。所以,如果是1個月後要完成的工作,就應該排定每星期要完成哪些,這樣就不會因為時間太遙遠,而提不起勁。

4.強迫自己:給自己壓力,強迫自己去做不想做的事情,並堅持下去。「就像郵票黏在信封上,直到信件送到收信人的手上為止,你必須將自己『黏』在某件工作上」美國知名幽默作家喬西‧比林斯(Josh Billings)說。

5.給自己獎勵。一方面給自己壓力,但另一方面也要犒賞自己,每完成一部份的工作,去做有趣的活動,也許是一頓美食或是看藝術表演,除了獎勵自己之外,更可以有一段休息時間,重新累積能量,再繼續工作。

別再為自己的拖延找藉口,只要你開始行動,所有造成你拖延的問題都不存在。

//
令15位成功人物搖頭的壞習慣
01.不講信用

信義房屋董事長周俊吉:不講信用是工作的壞習慣,「人無信不立」,在工作職場上更是如此,小到與人有約要守時,大至生意上幾千萬、幾億之金錢交易,都要信守承諾,不講信用的人不僅讓人看不起,更無法立足於社會之中。所以在信義房屋,要求大小集會都要守時,因為守時就是守信的具體表現,集會遲到就罰站,遲到幾分鐘就站幾分鐘,從董事長到一般同仁都一樣。(羅儀修)

02.沒有好奇心

ING安泰人壽總經理陳丕耀:在工作上,不是你有speed(速度)或是服從目標,就能夠讓你在未來發展有滿意的空間,最重要的還是你的思維。例如,以前工作時常常接到客戶的抱怨,我在思考解決問題時,不是光想如何安撫解決它,而是去check它所有的舊檔案,看看客戶說的問題是新問題還是老問題的延續,重新思考重點,而不是按老方法做事,讓自己在處理這件事情時能展現更高的附加價值。你要做到這樣,就要有「好奇心」,因為好奇心會讓你去想更多,且想要做更多。如果年輕時沒有就養成這種態度,以後要改就不容易。(劉鳳珍)

03.自負

大宇資訊總經理李永進:現在產業競爭的環境愈來愈激烈,愈來愈需要團隊合作。在團隊合作的過程中,最討厭的就是有人特別自負,沒什麼本事卻十分自以為是,這種人不僅聽不下去別人的意見,也會阻礙團隊合作的順利進行。(李欣岳)

04.勝而驕、敗而餒

智冠科技總經理王俊博:在遊戲軟體中,正面臨產品生命週期不斷縮短的挑戰,因此遊戲廠商開發產品的速度要不斷加快。我最討厭整個團隊的情緒,受到一款產品的成功或失敗而大起大落,成功就驕傲、失敗了則氣餒,這對後續的產品開發並沒有好處,最重要的是,要從已經開發的產品經驗中學到教訓。(李欣岳)

05.犯錯不敢講,不懂裝懂又不問

瞻博網路大中華區副總裁于肇烈:做業務的,最忌諱犯錯不敢講,想辦法抹粉。或是怕別人知道你不懂,聽到別人說:「這個infrastructure 非常好」,你就跟著說非常好,這樣別人永遠不知道你不懂,你又不主動學習的話,就永遠不知道它的內涵。長久下去,對訊息的掌握度不夠,會讓公司做錯誤的決策。(盧智芳)

06.不從根本解決問題

台灣肯德基總經理吳美君:我們不希望員工只會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在還沒掌握問題根本之前,只去治標不治本。為了尋求問題的本質,找出問題的根源,我們發展了一套“High Impact Coaching(高效能輔導方法)”,透過不斷地追問,讓員工自行找出問題的根本,進而讓工作計劃臻於完善。(羅儀修)

07.把公司的光環戴在自己頭上

萬寶龍總經理顧吉濤:精品業在舉辦很多活動的時候,經常要邀請、接觸名人,有些人沒辦法分辨自己到底是「粉絲」,還是專業經理人,甚至會誤以為自己也躋身名流。

在這樣的迷思下,你可能得到了關係,卻得不到工作的核心競爭力。要分清楚別人尊敬的是你的公司和品牌,而不是你個人。千萬不要把歷史的皇冠戴在自己頭上,而是要小心地捧在手上。(麥立心)

08.低EQ,擺臭臉

劍湖山集團總經理蕭柏勳:服務業要和人近距離接觸,一舉一動客人都看在眼中,所以情緒管理格外重要。

若心情不好就馬上反映在臉上,服務品質馬上大打折扣,顧客看你一張臭臉,哪還肯再上門來?(黃采薇)

09.開會遲到

福特六和汽車人力資源處副總經理葉慶煌:福特六和身為外商公司,經常需要與美國或日本等國進行電話或視訊會議,在各國時差因素影響下,會議準時開始顯得格外重要。許多年輕上班族認為遲到個5分、10分鐘並無大礙,這樣的習慣卻透露出「對別人不尊重」的態度,任何人都可能因為你的遲到延誤了他接下來一天的行程。主管也容易對你的專業、工作品質打折扣。(陳孟珠)

10.亂跳槽

台灣微軟MSN事業處副總經理林燕:網路新興的工作機會特別多,因此從事網路這個行業的年輕人,工作穩定性相對比較不足,經常會因為一些小小的誘人條件而輕易的跳槽,這點是很忌諱的。提醒年輕人在跳槽前,千萬要評估聘雇公司長期的發展及自己的生涯規劃,不要貪一時的小便宜,而影響了下一份工作的職涯發展。(李筑音)

11.太過嚴肅的專業臉孔

書田醫院副院長林乾坤:長久以來醫生為保持專業形象,以及成長背景或許比其他人來得順遂,在看診時習慣以專業用語、嚴肅臉孔面對病人,較少使用諸如「請、謝謝、對不起」的禮貌性用語。事實上醫生應該把病人當作客人,從顧客的角度重新思考醫療服務,聲音放輕、面帶笑容。書田醫院為求服務差異化,安排護理人員每天早上10點與下午3點半「奉茶」,以舒緩院內顧客的等待時間,就是希望從環境與制度改善以往醫院診所的嚴肅氣氛。(陳孟珠)

12.穿著邋遢

廿一世紀公關顧問副總經理丁立宏:現在的年輕人喜歡展現自己的個性,常常會穿著太邋遢。在第一線帶人最常碰到的問題,就是年輕人急於表現自己,想要在穿著上搶眼、突出個性,往往忽略最基本的服裝禮儀。每個不同性質的工作都有它必須具備的專業形象,公關顧問是幫企業包裝活動和形象的角色,穿著整齊合宜、讓大多數的客戶都能接受才是最重要的。(尤可欣)

13.挑工作做

無印良品副總經理王文欣:職場上重視團體工作,而團體工作不是每件任務都很有趣、輕鬆,或你喜歡做的。當你被指派做某件你不想做的事,還能全力以赴達成目標,就容易增加主管對你的好印象。不管原因為何,這都是主管給你的機會。因此,你不停挑工作做,很容易失掉表現、學習、累積經驗和能力的機會。最後就算你很想做某件重大任務,你也沒能力去承擔重任,而且主管會不願意再給你機會。(王曉晴)

14.公務員心態

中華電信協理石木標:最忌諱員工殘留過去民營化前的公務員心態,上班時喝茶、看報、聊天講電話,下午4點一過就開始整理包包等著下班,這些都是舊公務員時代留下的惡習。

現在電信業競爭激烈,不能再像過去一樣坐著等顧客上門、缺乏主動服務客戶的熱忱,反而要更積極培養實力,以免到了公司人事精簡的時候,自己成了被開刀的對象。(李筑音)

15.沒效率

萬事達卡資深總監楊雅婷:金融業競爭激烈,許多事務需要即時溝通,尤其是現在手機、email十分普遍,合作對象也都熟悉高效率作業了。如果員工動作慢,回個信就要一個小時,工作進度一定沒辦法如期達成。(黃采薇)

//
補充2010/3/28: 其實天下雜誌用關鍵字"拖延"去搜,也很多這方面的好文哦,

例如 新年新希望,如何不以失敗收場?

//
補充12/2/9: 〔破解職場〕說好的使命必達呢?5招對付「拖延」http://www.cw.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30205
這篇不錯,還蠻精簡的,不過重點還是在"行動的焦點"(知道自己在做什麼)
最近在auo也被提醒到,不能上手? 就從以下三點著手
1、做記錄. 2、時間管理. 3、與其他人inter-lock.

2009年1月6日 星期二

如何改變拖延的習慣

放上一篇最近對我幫助很大的時間管理教學~引用自http://www.gtdlife.cn/2008/1045/how-to-change-protracted-the-custom/ (有蠻多引用的,所以可能要自己去看看)

在gtdlife “關於習慣養成”的討論串下,有朋友提出這樣一個有趣的問題:
我本人還有一個拖延的習慣,很壞。要針對性地克服它,只有想起來就趕緊去行動,可這樣又往往會打亂手頭上正在進行的事情,不知道David有沒有一些有效的建議?不勝感激!

我覺得對待這個問題我們先要把握好自己的原則:一時一事,不要一錯再錯。如果你因為錯過月亮而歎息,你也會錯過星星的。

我個人的建議是這樣的:在做B事的時候發現自己A事還沒有做,或者說A事造成了拖延,這時候你應該良好的把握自己的心理,你有沒有想過你為什麼偏偏在這個時候想到了A事,並且想要去完成它呢?
• 你並沒有集中精力去做B事,不夠投入
• 應該清楚的認識到,你這時候想起A事,是因為你想要逃避B事
• 如果沒有猜錯的話,如果你這時候轉頭去做A事,你還是會對B事念念不忘,這並不是GTD所提倡的,也不是高效能人士所應該採取的措施。
• 在拖延之後,你的GTD系統並沒有處理A事,所以產生焦慮。

是的!拖延=逃避。當你認識到你是在逃避問題之後,你就可以更加坦然的面對了,接下來你應該逐漸訓練自己改掉拖延的習慣,並且嚴格的執行GTD系統,比如說:

1. 一時一事,集中精力做手頭的事情。
2. 當你想起來A事沒有做的時候,個人建議不要放下手頭的事情,因為那就中了你自己的圈套,除非A事特別的緊急,優先級特別的高。
3. 我個人覺得正確的做法應該是把做A事的念頭放入GTD的收集籃裏,然後排除掉對A事的雜念,繼續集中精力做手頭的事情。
4. 當手頭事情處理完畢之後,再去對收集籃裏的A事進行孵化。

這樣做相對於“想起什麼做什麼”有幾個好處:
1. 更專注:這樣效率更高。
2. 更有成就感:兩件事各做50%和100%+0%比起來我更傾向於後者。
3. 不容易丟失思路:當你轉頭處理其他事務時就像是汽車在馬路上刹車、掉頭一樣,很危險,並且很消耗時間,除非你當時走在錯誤的路上。
4. 可以參看我以前寫的“如何應對生活中的臨時突發事件”

拖延的確是一個不太好的習慣,我個人覺得這裏面有一個心理上的因素,根據我個人的經驗,當我不喜歡做某件事,或者某件事對我來說過於龐大,或者時間太短擔心不足以處理某件事的時候,我就會選擇拖延,或者說選擇逃避。

當我認識到這一切的時候我會通過這些措施去改變拖延的習慣:
• 儘量調動自己的情緒:這的確不是簡單的事情,對於實在提不起興趣的事情,我會告訴自己這對自己來說是很重要的,這也就是應用了我以前提到過的,由“興趣驅動”,變為“目標驅動”,您可以試試,對我來說很有效果。
• 儘量對任務進行分解:我估計所有的人看到龐大的任務都會望而卻步,產生逃避的想法,所以我們要做的是對任務進行充分的分解,每次拿出一部分來做,這樣既能提高時間利用率,也有利於保持內心的平靜,這些對於我們完成任務來說都是非常重要的。
• 儘量利用好小的時間片:5分鐘-10分鐘這樣的小時間片足以讓你完成任務的一部分,這有點螞蟻啃大象的意思,但是這總比裹足不前的人要好得多,當慢慢的建立起興趣之後,再利用大的時間片集中搞定它,這也是我的經驗之一,有點類似談戀愛,當雙方通過一點一點的積累,互相有了充分的瞭解之後,才會投入大量的時間去經營兩個人的感情,不是嗎?

後面有一個評論是這麼說的:
大Q 寫到: 針對這種情況,我的建議是,可以把想到的事情記下來,承諾自己在做完手頭上的事情以後再去做想起來的事情。 很多時候,在做一件事情的時候,想起來另外一件事情,並不是因為逃避,而是確實忘記了,在做這一件事情的時候,接觸一些觸發,想到了另外的事情,也許只是 一閃而過。這個時候,往往會擔心另外一件事情,怕完成手頭的事情之後,還是會忘記。所以,建議先記下來,給自己心裏一個承諾,然後全身心的投入到當前的事 情上去。 而且,不管是不是逃避,都該先記下來,等做完手頭的事情再考慮如何處理想到的事情。不管想到的事情,優先級有多高。因為如果高的話,你大概不會忘記;想起 來的時候,大概已經過了一段時間,要重新上手,也許會需要一定的時間的,除非這個事情就如GTD中說的,兩分鐘就搞定,這樣,就去順手做好了。不管怎麼安 排,在自己遵守GTD方法安排的情況下,自己手頭上的事情,都應該是最緊急的。 這個是我的看法,呵呵~~~

oh my: 我都不能再同意更多 ^^, 我的方法是用PDA或計算紙記下待會要做的事,讓自己不分心,因為用筆記住腦袋就應該要忘掉~

2008年9月15日 星期一

《誰殺了我的牛》導讀:「找藉口」比失敗還慘,如何創造另類生活?

故事中有一家人非常貧困,全家只有一頭牛,但因為這頭牛有牛奶所以讓這一家人可以免於飢餓,但也因為所有財產只有一頭牛就什麼都沒有了,所以也不會有什麼變化;

直到一天一位搗蛋的教授帶著學生來了,他們在夜裡偷偷殺了這頭牛,這個動作讓故事中一家人立刻陷入愁雲慘霧,但也讓他們重新思考要去做什麼,,接著他們播種種菜,去擁有了一個新的生活,

我想這寓言講的是怎麼去改變,因為平庸比失敗更糟,優秀是卓越的敵人; 當然作者的用意是砍掉藉口這群牛,為什麼是這群牛呢,看看以下引用的文章吧:

「找藉口」比失敗還慘,如何創造另類生活?
一位睿智的老師帶著學生踏上旅程,期盼讓年輕人了解畫地自限的道理,看清阻礙成功的真正大敵。於是,他們造訪一戶破敗的人家,目睹了一宗「殺牛」事件……,這突如其來的事件在瞬間改變了年輕人的一生。

作者:王慧雲(整理)  出處:天下雜誌 405期 2008/09

美國超人氣激勵大師卡密歐.克魯茲(Camilo Cruz)在最新暢銷書《誰殺了我的牛?》中藉著一則跟「殺牛」有關的小故事,將牛比喻為我們經常替自己找的各種藉口、理由,清楚闡釋「放任藉口主導人生」時可能發生的情況。作者指出,每個人實際擁有的牛比願意承認的還多,他以簡單而幽默的方式告訴讀者如何擺脫這些讓人表現平庸的惡習與念頭。就連知名暢銷書《心靈雞湯》系列的作者之一馬克.韓森都說,「我讀過很多教人擺脫平凡人生的寓言,這本肯定是其中最重要的一本。」

《天下雜誌》特別摘錄部份內容,與讀者分享:

名叫「平庸」的敵人

有些人終其一生都不知道自己深受「牛」的羈絆;有人雖然知道,卻照樣關照餵養這些「牛」。為什麼?因為這些「牛」讓他們待在安適區,安然接受這些平庸的狀態。這些人自願把「牛」照顧好,以擺脫成功的責任,然後把自己的不幸怪到其他地方,對任何事情都有一番藉口。

如果突然失去了可以為自己的平庸辯解的藉口,我們就只會剩下兩種簡單的選擇:為自己的情況擔起完全責任並開始改變(成功),或者接受我們無法掌控人生的事實並且認輸(失敗)。

只剩改變或認輸這兩種選擇時,該選哪條路似乎就很明顯了。

平庸比失敗還糟,跌落谷底至少還可以迫使我們重新檢視環境,考慮其他選擇。平庸則不一樣,平庸的最大危險在於它是可容忍的,讓我們習慣成自然。在此分享我前些時候聽到的一個故事,剛好可以說明這點:

一名男子去拜訪老農夫,老農夫也是知名的獵人。男子一到農場,看到農夫的獵犬趴在中庭,看起來顯然不太舒服,好像有什麼事情困擾著牠,讓牠猛吠,不斷地哀嚎。男子看了這種情況幾分鐘以後,問農夫是什麼原因讓這隻可憐的傢伙那麼不舒服。

「別理那隻老狗,」農夫說,「這種情況已經持續好幾年了。」

「你帶牠去看過獸醫,看問題出在哪裡了嗎?」男子問。

「何必麻煩?我完全知道那隻狗怎麼了,牠不過是太懶而已。」

「但是那和牠的哀嚎有什麼關係?」

「他現在趴的地方,剛好有釘子穿過木板,刺到牠的腿,讓牠很不舒服。所以後來他每次趴在那裡,就會又吠又叫。」

男子睜大眼睛驚呼,「牠為什麼不乾脆換到其他地方?」

農夫說,「我想是那根釘子對牠造成的困擾還不夠大吧。」

你認識的人當中有人符合這種情況嗎?你自己呢?周遭是否有惱人的事物讓你始終無法過應得的生活?如果有,現在就下定決心採取行動,從此擺脫讓你無法享有真正滿意人生的「牛」。

一號牛:自我安慰

「我痛恨我的工作,但我不該抱怨了……,至少還沒失業。」「我的婚姻可能不是全世界最好的,但至少沒有天天吵架。」

一號牛的危險在於,認為自己還算不錯、甘於現況的人並不覺得有必要改善自己的生活。

二號牛:不是我的錯

「我無法成功是因為另一半不支持我做任何事。」「如果爸媽沒離婚,或許我的人生就不會亂成這樣了。」「我的事業無法成長是因為經濟太糟,政府可以多幫忙企業主就好了。」

應該殺掉這頭牛的最大理由是,如果對自己坦白,就會了解發生在身上的一切大多是自己造成的,跟父母、老闆、經濟環境或其他東西無關。即使是我們感受的負面情緒,也是自己造成的。美國小羅斯福總統夫人艾蓮諾的名言最能說明這點,「除非你同意,沒人能讓你感到自卑。」

三號牛:一切都是命

「我爸有酒癮,我想我也會步上他的後塵。」「我沒念什麼書,可能永遠也不會有多大成就。」

熱門影片「洛基」走紅後不久,飾演洛基的席維斯史特龍有次受訪,被問到其中一個場景。在那幕中,洛基說,「我那不太精明的老爸告訴我,我先天不是很聰明,所以最好善用身體。」
電影劇本是史特龍自己寫的,他坦承常聽父親講那句話。他接著說,有好一段時間,那個自我設限的想法讓他無法看清自己的潛力。當他不再相信那些話,開始相信自己後,人生也跟著改變了。

相信自己不過是認清自己的優點與天賦,接受它們,並開始運用。擺脫這種「牛」的解放感,可以讓你張開眼睛,看到意想不到的新機會。

四號牛:完美主義

「我準備好全心投入以前,不想先嘗試新事物。」「在我還不知道怎麼把事情做好以前,不想先動手。」

完美主義也是最糟的一種「牛」。理由很簡單:那是「牛」偽裝成想要的水準。經過裝飾後,完美主義看起來反而比較像美德,而不是壞習慣了。

「如果值得做,就應該把它做好,否則乾脆不要做,我就是這樣的人。」你聽過這句話嗎?誰能反駁呢?聽起來好像是種負責、致力、堅持卓越的感覺。問題是,對很多人來說,那也變成一種藉口。正確的說法應該是:「如果值得做,值得我們嘗試,那就做到對為止。」所以你應該儘快動手,從今天就開始。

五號牛:自覺無能為力

「我對那種事向來不在行。」「小時候就養成的壞習慣很難戒除。」

我們覺得自己受到的限制,大多是和個人能力有關的荒謬想法。

對於任何限制不要毫不質疑就照單全收。不能因為沒有試過,就假設自己對某件事不在行。我們都是從做中學習、獲得經驗。所以如果你想殺了這種「牛」,就必須去實踐。

六號牛:人生大道理

「關鍵不在輸贏,而是在過程。」「學問好不如人面廣,而我一個人也不認識。」

為了讓藉口聽起來不太像藉口,我們經常會竭盡所能地援引一些看似深奧的理論。

我認識一個人,他經常引用「學問好不如人面廣」這句話來解釋職場生涯的不順遂。他畢業以後從沒進修過專業課程,也從不主動參與工作以外的事物。他認為,自己一直原地踏步的原因是沒有跟對人。

這些觀點的最大問題在於,一旦認同這些觀點,通常就會以它們做為生活準則。因此,採納任何新的指導原則之前,都應該思考它的來源。你覺得那句話最初是誰先提出的?我猜應該不是贏家。這隻「牛」可說是平庸的最佳註腳。

七號牛:自欺

「我隨時都可以戒菸,只是還沒下定決心而已。」「我沒有超重的問題,況且胖一點比較討喜。」「我沒有辱罵孩子,那是愛之深,責之切。」

這些想法都欺騙我們相信自己真的沒問題,即使有問題也不嚴重,或是事情非我們所能掌控。這些藉口往往和我們不願戒除抽菸、飲酒或暴食等惡習有關。

以上這些「牛」都有一個共通點:讓我們陷入平庸。擺脫這些「牛」的第一步,是先從日常的用字遣詞中排除這些說法,這是我們可以掌控的,操之在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