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4月6日 星期一
誰說人是理性的-讀後
而我能不能就像那個蘇格拉底的門徒一樣,了解到追求真理的渴望。
09/3/23
隱藏的邏輯Predictably Irrational -The Hidden Forces That Shape Our Decisions,大陸叫怪誕行為學,
對書中很棒的chap6之筆記: Pro在拉丁文為"向,到",cras為"明天",合起來procrastination就是明天再說,也就是拖拉,
一個例子我會附在後面,
○並不是每個人都能了解自己的拖拉傾向,即使那些認識到自己拖拉傾向的人也不一定對自已的問題有完全的了解;
○有意義的是,拖拉大家都會,但那些認識到並承認自己弱點的人能夠更好的利用設計好的工具幫助自己戰勝它;
○我們一次又一次的無法達到長遠目標,為什麼呢?因為我們在誘惑面前一觸即潰;
○如果發出命令,多數人會立正傾聽,但不總是有效,最好的辦法似乎是給人以 預先參與 的機會,經過訓練能夠幫助我們把自己推向正確的方向;
健身、保健健檢、信用消費都可以用預先參與的方式,但其中保健的簡化提到了愛因斯坦,在他論文稿紙邊上的強烈主張: "簡化,再簡化!" 簡化的確是天才的標誌之一;
例:
開課第一天,教學大綱後,老師解釋著,學期共12周,要寫3篇論文,這3篇論文在期末成績舉足輕重;
學生問: 「有交卷的最後期限嗎?」
老師說: 「學期結束前,哪天都行,由你們自己決定,
周末之前,你們必須用書面形式,規定自己每篇論文在學期中間的交卷期限,,,一經規定不得更改,
遲交的論文,按天數扣分,晚一天扣總成績1%,
不過作者不到學期結束不閱卷,
早交的不會加分。」
學生答: 「教授,按你的指示和條件,不是只要在學期結束前交,豈不是越晚交越好?」
結果如何,容我以後再寫在這裡好了~
如果你是學生,以書面的形式,自己規定每一篇論文的交卷期限,你會怎麼做?
我保證於第___周交出第一篇論文
我保證於第___周交出第二篇論文
我保證於第___周交出第三篇論文
PS、本書好文選錄:
chap7提到用搖簽拿到票的用終身回憶來衡量賣2400,沒拿到的會拿幹點什麼來衡量出175元,差了14倍;
chap5提到衝動的判斷會差很多,我們自己以為能夠操控,但是
我們都是棋盤上的小卒子,對棋局裡的多種力量認識不多,如情緒、相對論、社會規範等等,但是當我們知道自己在什麼時候容易凸搥,就能在某種程度上幫助我們,甚至利用別人^^。
2008年8月1日 星期五
四句管理口訣: 先問自己單位應該做什麼,,,(極短篇)
摘自: 商業周刊第 1074 期
作者:楊之瑜
巨騰員工很多都是黑手或師傅出身,鄭立育管理自有一套。
碰到任何有爭議的問題,他會先叫員工背四句他發明的管理口訣,「先不要談論責任,拖延事情;先問自己單位應該做什麼;再問自己可以幫其他單位做什麼;再追查原因與責任。」任何人吵,鄭立育就叫他背一遍,問題自然解決一半。
2008年2月2日 星期六
5大原則贏得決策賭局
2008年1月 Cheers雜誌 文/吳凱琳
1996 年8月,英國布魯斯貝利(Bloomsbury)兒童出版公司的編輯貝瑞.康寧漢(Barry Cunningham)收到厚厚一疊書稿,第一眼看到又臭又長的書名,他直搖頭。隨意翻了幾頁內容,沒想到卻是愈看愈起勁,當下便決定簽下這位作者,她便 是日後熱銷全球的《哈利波特》作者羅琳(J. K. Rowling)。
《哈利波特》的暢銷不僅讓原本為單親媽媽的羅琳登上英國首富,同時也讓慧眼獨具、一手挖掘她的康寧漢,成了全美國最炙手可熱的童書編輯。
在 沒有出版社願意出版的情況下,為何康寧漢反其道而行?他如何做出這個決定?「我只是單純地從小孩的眼光出發,」康寧漢說道。充斥著質疑、不公平、恐懼以及 憤怒,但同時又滿懷希望與夢想,如此矛盾而複雜的情緒與情節,完全不同於傳統童話故事般過度簡化、美好的劇情,卻抓住了所有兒童的心。
康寧漢對於兒童心理的精確掌握,是促使他決定簽下《哈利波特》的主因之一。但是, 好的決策,還不僅於如此。
決策就像是一場賭局,沒人知道未來確切的結果,但你仍必須下賭注。不論你是基層或高階主管,每天都必須做出大大小小的決策,即使是第一線的員工,也必須具備獨立的決策能力。
你是高明的賭徒嗎?該如何做出好的決策?
1.承認自己的無知
除非看清自己的缺點,否則你的自大只會成為好決策的最大殺手。
「做出好決策第一步,就是大聲說出:『我不知道』,」《從A到A+》(From Good to Great)的作者吉米.柯林斯(Jim Collins)接受《財星》雜誌(FORTUNE)專訪時表示。
美 國南加州大學企業管理系教授華倫?班尼斯(Warren Bennis)以及密西根大學教授諾爾?提區(Noel M. Tichy)在11月新出版的《決斷》(Judgement)書中,分析多位《財星》500大企業執行長的決策過程後,也有類似的發現:這些成功的企業執 行長都非常有「自知之明」(self-knowledge),其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便是美國奇異(GE)前執行長傑克.威爾許(Jack Welch)。
威爾許在任時,每兩星期便從公司搭乘直升機,親自到領導力訓練中心克魯頓維爾(Crotonville)為精挑細選的潛力明星員工上課。
每堂課開始,威爾許會花15分鐘時間分享,談談奇異最新的重大決策、未來規劃或挑戰等等;然後詢問台下的人,若換做他們,會如何解決當前的難題。目的不僅是為了訓練員工的決策能力,更重要的是威爾許自己也在學習,或許這些明日之星可以提供他所沒想到或更好的看法。
2.找到和你唱反調的人
擁有自知之明,讓你更看清自己的不足,但是你還需要身旁有人敢大聲對你說不,才能真正辯出好的決策。
「我最大的敵人就是自己的性格,」柯林斯回頭思索過去帶領研究團隊所犯的錯誤時說道,「我認為我的年紀比他們大、做過的研究比他們多、知道的事情也比他們多,所以我的意見才是權威。」最後的結果是,所有人只想著等他開口,沒人願意去想什麼是最好的答案。
因此,他在進行《從A到A+》這本書的相關研究時,便開始推動所謂的「反對遊戲」,要求所有人必須相互反對彼此的意見,也包括柯林斯自己。
此 外,為了強化成員彼此之間的想法刺激,他挑選研究團隊的方式也相當另類,喜歡雇用背景完全與商業無關、有獨立思考能力的人。其中他最喜愛的一位研究員是普 林斯頓大學畢業,主修中古文學,之後甚至加入美國海軍陸戰隊。「我之所以錄用他,因為我很確定,他根本不會在乎我的想法是什麼,」柯林斯笑說。
(oh my: 很有意思 ^^)
3.堅持「好的」而非可行的決策
但接下來的問題是,什麼是好的決策?我們該選擇最好的決策,還是退而求其次選擇可行的決策?三部曲(Trilogy)企業軟體公司執行長喬.萊曼德特(Joe Liemandt)便曾陷入相同的兩難困境。
2000年之前,電子商務熱潮達到高峰,供不應求的結果便是向客戶過度承諾,提供的軟體服務往往不符合客戶需求,這是當時許多高科技服務公司普遍的現象,三部曲公司也不例外。
萊曼德特很清楚這並非長久之計,因此開始要求改變營運模式,轉為以客戶服務為導向的企業。但顧問業務部門的主管卻潑了他一盆冷水:「喬,這是不可能的事情。這太難了,而且過去10年來沒有人這麼做,為什麼你認為未來必須這麼做?」
這位主管的反對卻意外點醒了萊曼德特,「我們往往因為覺得不可行,委屈地選擇糟糕的決定,卻沒想到堅持最好的決策,然後試圖解決執行過程可能面臨的阻礙。」如今,他們已從當初的學生創業公司,轉型為年營業額超過2億美元的大型軟體供應商。
4.愈緊急愈要拖延決定
然而,好的決策絕對需要時間的醞釀,特別是在危急情況最容易變得短視。
關 於此點,美國前聯準會主席葛林斯潘(Alan Greenspan)感觸頗深。2001年發生911攻擊事件,他必須力抗輿論急切要求有所作為的龐大壓力。「在我們還沒看清楚911事件塵埃落定後所產 生的影響之前,我認為最好的策略就是觀察和等待,」葛林斯潘在其自傳《我們的新世界》(The Age of Turbulence)書中寫道。
當時每位國會議員都覺得必須推動法案,總統也感受到必須採取行動的壓力,航空公司和觀光業遭受嚴重打擊,報 紙充滿了各種裁員消息,然而葛林斯潘仍不為所動。在911事件之後的一週,他在一場公聽會上又再度說明自己的立場,「沒有人有能力完全計算出911悲劇所 帶來的影響。但幾週之後,驚嚇消退,我們應該更有能力來衡量這些事件對短期經濟前景所產生的動態影響。」
直到10月3日,最早清楚顯示經濟問題的指標——申請失業補助人數繼續惡化,此時葛林斯潘才下定決心,採取有限的經濟刺激方案。只不過受困於政治角力,直到2002年3月才真正出現刺激方案。
5.決策過程要由內而外
最後你或許想問,再好的決策究竟能發揮多大影響力?能產生多大的改變?即使面對環境的惡劣,它真能扭轉頹勢?
不妨看看美國航空業的例子,自從1972年開始,歷經石油危機、利率飆升、中東戰爭、911事件,航空業受傷慘重。
但根據美國《金錢》雜誌(Money)報導,從1972~2002年,投資人報酬率表現最亮眼的公司卻是美國西南航空(Southwestern Airlines),擊敗了英特爾(Intel)、威名百貨(Wal-Mart)以及奇異。
根據柯林斯多年的研究顯示,決策結果的成功與否,外在環境的好壞並不具有決定性影響,如果太過在意環境而使得決策而變得保守或積極,其實是本末倒置的做法。
「決策的過程應是由內而外,而非由外而內,」柯林斯強調。先確立自己的利基點,擬訂策略方向,再順應環境變化而調整策略。正如同西南航空一直以低價航空作為市場定位,911事件的發生只是更加確立他們的決策方向經得起考驗。
面對未來的決策賭局,你有幾分把握?日常工作與生活中遭遇到的各種決策情境,都將是你最好的練習機會。
2007年9月4日 星期二
找到他們,很難;當他們的上司,更難:我的部屬是「明星球員」
要目精華 珍妮升任創意總監之後, 已成為眾所公認的「明星球員」,也就是公司裡績效最佳的A 級人才( Aplayer)。然而,儘管珍妮的待遇極為優渥,不少同事認為她的職位是最有發展潛力的,但她還是覺得公司對她的肯定和賞識不夠,於是開始向人才市場投 石問路。後來,珍妮果然跳槽到原公司的一家競爭對手公司,但她自己也承認新工作的挑戰性不如以往;對珍妮本人與原公司而言,這樣的結果都是得不償失。
當 然,並非所有頂尖人才都像珍妮這麼脆弱。有些人不需要公司特殊關照,就可以大放異彩;而且他們具備與生俱來的自信、合群與才智,在攀登職場頂峰時仍能保持 優雅的風度與身段。然而能自我調適的頂尖人才少之又少,像珍妮這樣的案例比比皆是,他們的內心有一股強烈的需求,一心一意要爭取外界的肯定;這通常代表他 們的自信心異常低落。
本文作者是一位高階主管教練與管理顧問,他提醒企業主管:對頂尖人才這種追求賞識肯定、但自身通常並未覺察的需求, 如果不加以謹慎處理,他們遲早會心力交瘁,讓自己與公司兩敗俱傷。解決問題的關鍵在於:瞭解有哪些因素會讓頂尖人才表現優異。柏格拉斯提出幾種幫助頂尖人 才的方法,包括給予真心誠意的讚賞、協助他們設定工作界限、輔導他們與屬下融洽相處。透過這些做法,你可以讓原本就表現優異的員工成為更具效能的人才。 文章內容 珍妮以最優異的成績從哈佛商學院畢業,隨即進入一家大型廣告公司擔任創意總監。她快速晉升,職責愈來愈重,是大家公認的「明星球員」,也就是公司裡績效最 佳的A級人才(A player)。珍妮的待遇極為優渥,不少同事認為她的職位是最有發展潛力的。不過她還是暗中向人才市場投石問路。
珍 妮的問題在於,她覺得公司對她的肯定還不夠。她做每一件工作都全力以赴,超越標準。她的上司說她表現優異,這是他對員工的最高嘉許,但是珍妮並不滿足。於 是她更努力工作,卻還是得不到更多讚美,這讓珍妮愈來愈不能忍受。最後,她決定跳槽到一家競爭對手公司,不過她也承認,新工作的挑戰性不如以往。這對珍妮 與原公司都是得不償失。
並非所有明星球員都像珍妮這麼脆弱。有些人不需要公司特殊關照,就可以大放異彩;有些人則天生擁有自信、才智,又合群,在 攀登到職場頂峰時仍然保持優雅的風度與身段。這樣的員工當然是公司的瑰寶,他們也會有自己的挑戰與風險。但每位主管都知道,能夠自我調適的畢竟少之又少, 像珍妮這樣的案例則比比皆是。明星球員內心有一股強烈需求,一心一意爭取外界肯定,這往往反映了他們的自信心異常低落。在他們不自覺追求肯定的同時,如果 主管不謹慎處理,遲早會看到他們心力交瘁,讓自己與公司兩敗俱傷。
他們的特質
聰明、高競爭力,卻沒安全感
當然,主管並不是心理治 療師或高階主管教練,也不必扮演這類角色。不過,如果你能瞭解是哪些因素讓你的部屬表現優異,對公司會很有幫助。我協助過三十多位企業執行長、十幾位營運 長與十來位律師事務所的經營合夥人,我發現成就卓越的人往往會有幾種行為模式,值得企業主管參考,讓主管更瞭解如何有效管理這類明星球員。
提到 「明星球員」,大多數人心中都會浮現相當一致的形象,他們擁有「成功必備的基本要素」,是任何組織中最野心勃勃、精明幹練的一群成員。但是,許多最傑出的 人才外表看起來自信滿滿,甚至趾高氣昂,其實內心相當缺乏自信。曾擔任管理顧問業龍頭麥肯錫公司(McKinsey & Company)總經理的隆恩.丹尼爾(Ron Daniel)接受《財星》(Fortune )雜誌訪問時說:「真正的競爭不在於爭取客戶,而是爭取人才。我們徵才的標準是:第一,聰明絕頂;第二,缺乏安全感,因此衝勁十足;第三,好勝不服輸,充 滿競爭力。」換句話說,許多明星球員是缺乏安全感的高成就者。他們通常畢業於名校,一路囊括大小獎項。是,他們既然這麼聰明又充滿競爭力,為什麼還會如此 缺乏安全感?
(oh my: 我就是覺得這段話有趣^^)
他們的困境
逼迫自己從A+進步到A++
我觀察許多明星球員之後發現:童年經驗影響重大。通常這些精英的成長 環境很嚴格,他們從來不會平白無故得到他人肯定。例如,他們成績優異,父母親不但不讚美,反而說:「你可以表現得更好。」這種反應不但不能鼓勵他們,反而 會造成傷害,這些精英會更努力拚命,追求一個可望而不可及的目標。心理學家安娜.佛洛伊德(Anna Freud)與其他學者曾經研究在這種環境下成長的兒童,發現他們後來都會出現極為苛刻的超我(superegos)。起初壓力來自外界的權威型人物,後 來也開始對自己與他人施壓。例如,已故英
國首相溫斯頓.邱吉爾(Winston Churchill)的父親有虐待傾向,他卻很崇拜父親。這使得邱吉爾成年之後,每天睡前都會嚴厲地自省:「我召開軍事法庭審判自己,檢查自己今天是否有所成就。」
邱 吉爾並不是特例。明星球員經常扮演父母的角色,對自己苦苦相逼,每接一項新工作,就要創造更好的績效。我認識一位傑出律師,有一年他的年度考績優異,他不 但不高興,反而擔心地向妻子大聲抱怨說:他有些工作只得到「優秀」的評語,而不是「卓越」。大多數人都會覺得,對上司的讚美用詞這麼斤斤計較,不是太鑽牛 角尖、太奇怪了嗎?尤其這類受獎員工硬是要區分A+與A++的不同,更會讓人覺得他們何苦來哉。然而,容易受傷的精英這麼注重評判者的言詞,是因為他們從 小就習於察言觀色,以判斷自己是否達到父母親的期望。
要如何才能擺脫這種自我傷害的行為?提出「自卑情結」(inferiorityc ompl e x ) 和「優越情結」(superiority complex)的心理學家艾佛烈.阿德勒(AlfredAdler),早在大約一百年前就提出過解釋。阿德勒認為,人類最基本的需求就是追求優越感。這 種需求源自童年初期無所不在的自卑感,因為那時我們渺小無助,必須依賴他人才能生存。如果能妥善處理這種自卑感,就能擁有調適均衡的生活。但是,如果權威 型人物扼殺了我們克服自卑感的努力,自卑情結就會油然而生,導致自戀的誇大心態,終生揮之不去。阿德勒指出,一個人只要帶有自卑情結或者優越情結(他認為 兩者其實是一體的兩面),永遠都不會滿意自己
的成就。
我聽過一種說法:「有些人一輩子懷著優越感,有些人一輩子感覺自己是個可憐蟲。自戀 狂則一輩子認為自己是優越的可憐蟲。」我們可能以為,明星球員的優越感是莫大的恩賜,讓他們在別人面前散發強大自信。但是,那些自認活得像「優越可憐蟲」 的人永遠處於焦慮狀態,總是擔心自己其實不如別人。因此你必須先協助這些頂尖人才處理過度膨脹的優越感,他們才能夠面對內心深處自我價值低落的問題。
他們的偏執
凡事拚命,不設工作界限
明星球員面臨的最大挑戰之一,就是無法為自己設定工作界限。面對無所適從的模糊要求時,一般人都曉得如何暫緩行動,思考下一步,但是缺乏安全感的高成就者則不然。他們總想超越常人預期,跨出自己熟悉的工作領域,贏得眾人的肯定。
比 方說,我認識一家保險公司的明星球員,有一回,上司要他從過去五年公司賣出的保單中,找出幾張最優質的保單當作範本,結果他竟然看遍公司過去25年賣出的 保單才罷休。這樣超出預期的努力或許能令上司印象深刻,但在時間運用上未必合乎效率。另外,當消息在企業內部傳開後,可能會造成不必要的困擾,因為其他人 也會有樣學樣,以走偏鋒的方式博取上司青睞。
從這些明星球員潛意識的動機來看,他們熱中取悅他人的行為其來有自。如果一個人在成長過程中得到的讚 美,都是讚美者仔細衡量之後才說出口的,那麼他多半不會挑戰外在規範,總是循規蹈矩。明星球員總是想討好有影響力的人,以便「知道」如何行事,因此當工作 要求含糊籠統時,他們往往不知道如何釐清。我們舉例說明。唐娜是一家知名顧問公司的明星球員。一位高層主管請她主持一項重要的研究專案,唐娜全力督促團隊 成員,提出報告,用心遠遠超越其他研究團隊。事後唐娜暗示上司她並沒有得到應有的讚許,對方卻說:「沒有人要求妳做這麼多。」比較明智的上司應該早就知 道,唐娜的問題是無法設定工作界限,需要他的協助,他實在不該再火上澆油。
當然,有些公司的商業模式就是需要這種追求超高成就的作風。一流的律師 事務所、管理顧問公司與投資銀行都會提供高薪與誘人機會,要求員工為公司賣命工作。不過,這些公司的員工都很瞭解公司的做法,公司不斷培養明星球員,同時 到頂尖的商學院與研究所徵才,取代原有的明星球員;這些新進成員能進入知名公司,真是求之不得。最理想的情況是,經驗豐富的明星球員在心力交瘁之前另謀高 就,不過他們的卓越表現已讓公司受益良多,而他們的履歷表上也多了一項輝煌的資歷。然而,這種營運模式並不適合大部分的企業,因為它們很難招募到明星球 員,就算招募到了,也得千方百計才能留住這些人才,保持得來不易的競爭力。在這些求才若渴的企業中,無法設定工作界限的明星球員到最後都會懷著挫折感與憤 怒拂袖而去,少有例外。不幸的是,除非你的公司屬於麥肯錫或高盛(Goldman Sachs)這種等級,否則要找人遞補這些頂尖人才,真的會耗盡你的心力。
他們的傲慢
不把「小人物」放在眼裡
明星球員與上司相處融洽,這對雙方都好。他們從小就必須討好望子成龍的父母,很早就學會如何與權威型人物相處融洽。在求學期間,明星球員往往是老師的寵兒;進入企業界之後,他們還是能博得上司的好感。
遺憾的是,這類人才通常不懂得善用上司對他們的寵信,因為他們潛藏的脆弱本質會讓他們對職位較低的同事不友善(他們通常認定這些同事才能較差)。
明星球員往往會盡量避免與低階同事互動,
除 非上司要求他們這麼做。就算有互動,他也可能陽奉陰違。這種態度會使明星球員與低階同事打交道時問題百出。他多半瞧不起這些同事,百般挑剔他們的工作;而 他們也對明星球員懷有戒心,反擊他的批評,結果明星球員變得更傲慢,試圖強化自我。例如,明星球員不僅會指出對方眼前問題所在,還會翻出幾個月前的舊帳, 列舉一連串錯誤,暗指這些同事向來就表現欠佳。最後造成惡性循環,許多明星球員的事業也因此觸礁,他們的上司終會看出問題癥結,知道這些明星球員會讓團隊 齟齬叢生,無法正常運作。
一位廣告公司副總裁在公司裡的外號是「傲慢的丹恩」,因為他向來不把低階同事看在眼裡。丹恩表現優異,深受上司器重,但 是他經常巧妙地打壓低階同事。例如,在工作團隊的每週會議裡,丹恩掌控全場,批評其他成員的理念。然而會議一結束,他立刻寫備忘錄給執行副總裁們,將團隊 裡最傑出的想法據為己有。
拜丹恩之賜,每一位高級主管都能即時掌握公司裡最新的想法。然而,丹恩的團隊成員發現他會剽竊同仁的構想,於是要求撤換 領導人。主管允許丹恩繼續完成手上的專案,但是他對「小人物」的頤指氣使,在公司內很快就廣為人知,許多部屬拒絕與他合作。他對低階同事的鄙夷態度成為他 自己職涯的致命傷。後來公司出現升遷機會,丹恩沒有雀屏中選,從此在職場原地踏步。
你要判斷
得對頂尖人才讓步多少
管理明星球員看似不易,其實並沒有那麼困難。最大的挑戰就是要知道這些精英潛藏著上述那些脆弱本質。只要運用幾項簡單而明確的準則與技巧,幫助他們克服缺點。
與明星球員打交道的時候,首先你一定要認清自己對他們的感覺。面對這些人的才華、聰明與想像力,恐怕很難不產生妒意。加上他們總是一副自信滿滿的樣子,更令人難以忍受。但是,你必須認清並控制自己的感受,才能夠有效管理這些高成就者。
明 星球員一心想要凸顯自我,很容易引人注目。記得有一次我參加一場會議,會中有一位非常優秀的稽核主管,他屢次打斷財務長的發言,補充自己的專業見解。會議 結束之後,這位稽核主管看著財務長,顯然想得到一番讚許。但是,財務長卻看著我說:「明知要靠天才完成任務,但要賞識天
才真的很難。」
這 倒不是說要讓頂尖人才爬到你頭上,予取予求,有時候你還是得壓一壓他們的氣焰。畢竟你才是主管,公司或單位的全盤策略由你作主;你還得確認每一位成員都能 貢獻所長,為大局著想。你的挑戰是,判斷可以對明星球員讓步多少,而不會損及整體利益。通常主管在踩煞車之前,還有很大的讓步空間。以一流的運動教練為 例,在無關緊要的小事情上,他們幾乎讓頂尖選手予取予求,這些明星球員感念在心,因此積極奉行教練的戰略。就企業界而言,明星球員能吸引其他精英進入團 隊,畢竟大家都想加入贏家的行列。因此,只要你能夠滿足明星球員巨大的需求,他們就可以成為公司招
徠人才的活招牌。
你要賞識
為他們量身打造讚美的話
明 星球員在情感發展過程中,並沒有在適當階段得到適當的讚美,因此他們很難真正心領神會別人的稱讚,主管必須不斷讚美。當然,主管每天要反覆稱讚這些人才, 難免會感到厭煩,很容易老調重彈。但是空泛的讚美猶如空包彈,明星球員不會被虛情假意的說法愚弄,他們渴望與眾不同的讚美,來滿足潛意識追求的真正自尊。 主管有責任為他們量身打造讚美的話語,才能達到最佳效果。量身打造的讚美不僅要注意時機,更要講究內容,以充分切合明星球員的優異表現。他們渴望讚美,但 是如果讚美不夠真誠貼切,他們會覺得那
是敷衍之詞,嗤之以鼻。
表達真誠感絕不困難,避免誇張形容與陳腔濫調就可以。但是要為對方量身打造讚美之詞,絕非易事。每一位明星球員都有一些特性,這些特性決定他對各種人際互動模式的接納程度。
舉 例來說,一位主管請部屬到辦公室來,說她的工作沒問題,她很可能因此認定主管曾經考慮把她解雇。然而,主管應該多花一點時間觀察屬下的明星球員,傾聽他們 的特殊需求。有些人期望成為眾人目光的焦點,你就要公開讚美他們;有些人則期望個人特質受到賞識,你就應該毫無保留地讚美他們的特質。主管不妨釐清自己最 欣賞明星球員哪些地方,才更能體會他們需要哪些肯定。
許多主管擔心,過度讚美會讓他們恃寵而驕,變成無法駕馭的大牌員工。這種風險的確存在,但是就我的觀察,讚美還是比不讚美好;吝於讚美只會讓明星球員與主管漸行漸遠,他們更不可能和其他團隊成員順利合作。
就 算是認真為明星球員設計讚美之詞的主管,過了一段時間,也可能會不知不覺提高衡量成就的標準,開始強人所難。這是一種我稱之為「成功耐受性」 (success tolerance)(oh my: 在中國這叫鞭打快牛 ^^)的陷阱。正如同吸毒者或酗酒者會對毒性成分產生耐受性,必須不斷增加劑量才能飄飄欲仙;主管也會對明星球員優異的工作績效產生耐受 性。剛開始,他的表現總是令你嘆為觀止,後來你就對他的成就習以為常。他必須大幅超越以往的卓越表現,才能聽到你的讚美。組織中所有的人都可能遭遇這種狀 況,但是明星球員的問題會特別嚴重。
「成功耐受性」的唯一解藥就是要有自知之明,加以克制。其中有一種做法是擴大你讚美的範
圍。你不妨常常讚美明星球員在非主要工作領域的表現,這樣既可以滿足他對讚美的需求,也不至於過度讚美他在主要工作上的表現。
明星球員積極討好權威型人物,期待獲得讚美,主管必須對他們的績效期望設定上限,因為他們就是沒有辦法為自己設限。所有因心力交瘁而離職的明星球員,換工作之後幾乎都會重蹈覆轍,除非遇到一位知道如何協助他們的主管。
你要設限
發派工作前,先說清楚講明白
設定界限的一個好方法就是讓這些頂尖人才協助你建立工作小組、擬定專案架構,或者調整營運計畫。接著一定要問他們,完成這些額外工作之後,他們想要得到什麼獎勵。用這種方式跟明星球員合作,你就不會拱手讓出部門策略管理的大權。
另一項協助明星球員設定界限的有效技巧是一種心理治療方法,能幫助一個人深入瞭解自己的行為。主管與其直接問:「妳為什麼要這麼鞠躬盡瘁?」不如換一種問法:「是誰要你扛下這麼多工作?」
從心理動力學(psycho-dynamic)的觀點來看,正確答案應該是「我的父母」。不過明星球員未必接受過密集的心理治療,因此她大概會說:「老闆,就是你。」
這時,有技巧的主管不妨回答:「我下次會注意,不要再逼你達到這麼高的績效標準。我還以
為我已經把標準降低了,我是不是說過什麼話,讓你覺得我並沒有降低標準?」一定要討論彼此的期望,主管要讓明星球員明白,他絕不希望自己的愛將心力交瘁,他們可以不必一再超越自己。
其實,苛求完美的明星球員,最應該聽從英國作家切斯特頓(G. K. Chesterton)的明智建議:「一件事如果值得去做,就算搞砸了也沒關係。」這種建議會讓B級或C級人才闖下大禍,對明星球員卻很有用。
你要拉攏
讓他們懂得與團隊合作無間
上司一定要把共同努力列入明星球員績效衡量的標準,這些戰將型的人物就必須跟同事合作,才能達成共同目標。不過,主管對這種作法的效果不應期望太高,畢竟這種治療法只能治標,不治本,你不能期望明星球員全心接納才能平庸的同仁。
以 往不曾與團隊合作的明星球員,不太容易接受運動競賽中「犧牲小我、完成大我」的團隊精神。想讓這些人與同事攜手合作,比較有效的做法是以其他明星球員的失 敗作為前車之鑑。例如,前美國職業籃球的知名球星鮑伯.麥卡度(BobMcAdoo)雖然球技精湛、獲獎無數,但卻是出了名的不合群,幾乎斷送了籃球生 涯。這種做法可以讓明星球員明白獨來獨往的缺點,不會覺得主管是在批評他本人。
主管千萬不要公開談論明星球員的缺點,那會加深他的不安全感,讓他 待不下去。如果主管謹慎地讓心理脆弱的明星球員體會「感同身受的失敗經驗」(sympathetic failure experience),那麼他們大多能夠認清,即使無法全心接納團隊成員,「利用」團隊成員也會有好處。別指望他們會展現真正的袍澤精神,這種方法的目 的並不在此。如果你能讓明星球員明瞭,就算是勉強配合團體合作,也比獨斷獨行的後果強得多,他們就會改進對待低階同事的態度。
最後一種方法,也是優秀的運動教練成功管理一流選手的做法:網羅一流選手來輔佐教練。讓
明星球員當隊友的助理教練,而不是當菜鳥的輔導
員,不僅保持他高於隊友的地位,也讓他與教練平
起平坐,在更高的位階上發揮所長。
沒 有人會記得誰是偉大的輔導員,所以這些自我中心的明星球員不會有興趣當同事的大哥哥或大姊姊,提攜後進。他們期望與優秀人才為伍,但自己要在其中脫穎而 出;同時,他們也渴望成為上司的接班人。追求高成就者會認為升遷表示公司正在培養他,準備讓他接掌高位。他的確有機會高升,如果他擔任助理教練相當稱職, 未來的晉升機會大增。明星球員如果能夠這麼想,通常就會更願意放下身段,與其他同事和睦相處。
你要捨得
有時,放他們走才能雙贏
大 部分主管遲早都會遇到一個考驗:面對難以管理的明星球員。有時主管會想,為什麼不乾脆放棄屬於A級人才的明星球員,改用A-與B+級人才組成團隊?但問題 並不是那麼單純。明星球員就算有些問題,依然可以對公司有重大貢獻。研究顯示,80%的企業利潤來自20%的員工,也就是那些高成就的明星球員。當然,有 時明星球員的問題過於嚴重,不值得主管繼續花時間與精力在他們身上。這時主管不如鼓勵他們另覓良機,為個人與組織創造雙贏。不過,明星球員通常對公司的獲 利影響極大,如果主管能好好管理他們,公司的業績會成長數倍以上。
史蒂芬.柏格拉斯
(drb@berglas.com)
高 階主管教練(executive coach)與管理顧問,曾經在哈佛大學醫學院精神病學系任教長達25年。他出版過四本專著,探討成就卓越者如何面對成功,代表作是《重燃熱情:成功人士 戰勝心力交瘁的秘訣》(Reclaiming the Fire:How Successful People Overcome Burnout , Random House,2001)。
(oh my: 本篇可對應本BLOG中的: "留住人才十一種祕密武器"、"如何讓人們說真話"
哦對了,為什麼這篇文章會列入精華區呢? 嗯,因為尖銳、現實、深刻,而且有種大亨小傳式的幽默感~ 嗯,這樣的評價會不會太高啊,我反省反省,..可能最近談的事感同身受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