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激勵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激勵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08年7月22日 星期二

激勵不僅僅是扮好人,而這正是所有人對於激勵的最大迷思

oh my: 激勵極短篇:人中直似衡,我的解釋是.. 激勵和要求,總在權衡著,
但沒想到還有這種說法,聽聽吧,引用自 2008年7月 Cheers雜誌(如果你需要請至原網站有詳細內容)

「如果你希望員工向右轉,就得開口告訴他們要左轉,」這是英國WPP廣告集團執行長馬丁˙索瑞爾(Martin Sorrell)知名的反向心理學領導原則。乍聽之下像是一句玩笑話,卻相當真實。

主管肩膀夠硬,士氣就不衰

但激勵不僅僅是扮好人,而這正是所有人對於激勵的最大迷思。倫敦商學院教授羅伯.葛菲(Rob Goffee)在《哈佛商業評論》雜誌(Harvard Business Review)中發表的「如何領導聰明員工」(Leading Clever People)文章中便提到,在關鍵時刻你有沒有勇氣扛下所有壓力與責任,這對員工士氣的提振效果,往往超乎想像。

胡蘿蔔與棍子,哪種好用?

然而,正面激勵只是一種領導方式,同時還要懂得扮黑臉的反向激勵管理藝術。「在某些時候你得擺出一張撲克臉,這是必要的表演,」史丹佛大學社會心理學教授羅德瑞克˙克萊瑪(Roderick Kramer)說。

2007年8月19日 星期日

小激勵,大成果 101種激勵員工的方法-激勵的5個迷思

主題學習/小激勵,大成果 101種激勵員工的方法-激勵的5個迷思

「這個月,小張的表現好極了!」主管心裡這麼想著,但不知道該用什麼方式來嘉獎小張。用獎金?根本沒有這筆預算,口頭讚許?萬一說得不好反而肉麻,主管想想,還是等過一陣子再說吧!
如果你認為激勵就是要花錢、花時間,等有錢有閒時再做就好,你可能已陷入激勵迷思而不自知。


迷思1
將激勵與金錢報酬劃上等號

許多經理人都以為,薪水是吸引員工投入工作最大的原因,但是,《新手學管理》(Managing for Dummies)一書中指出,在由上班族自己列出的工作動機當中,「金錢」這項因素,並非最強有力的激勵工具。

這項調查是源自於作者鮑伯.尼爾森(Bob Nelson)進行一項橫跨7種產業、總計1500名員工的工作動機大調查。調查發現,最能激勵員工的前三名分別為學習活動、彈性工時和個人讚美;第四名 為憑藉優異績效贏得「工作權威」;第五名為有機會能配置資源、制訂決策、管理他人的「工作自主」;第六名為「有時間和主管對談」;第七名為「分時休假」; 第八名為「公開讚美」;第九名為「選擇工作內容或任務」;第十名為寫一封電子郵件或「書面讚美」。

「學習活動」與「選擇工作內容或任務」可以讓員工透過學習技能,提升身價和市場價值。不論是現在與未來的職位上,都具有成長與發展。

「彈性工時」與「分時休假」讓員工可以選擇彈性上下班時間,以及選擇適合他們的休假時數,例如偶爾下午可離開辦公室,參加孩子在學校的表演;或是提早一小時上班,以提早一小時下班。
出乎意料地,金錢排在第十三名。

除了金錢之外,別忘了,即時誠懇的讚美,還有一對願意傾聽部屬想法的耳朵,是最不花錢的激勵。

迷思2
激勵需要很多時間準備

激勵並沒有想像中的那麼花時間,至少以下這3種方法,花不到10分鐘就能做到:
1.問問當事人:了解你的部屬希望得到什麼激勵?因為你尊重而詢問他們,這就是一件基於溝通方式的激勵手法。
2.眼神交流:眼神交流就是溝通的一種。雖然許多人不善於稱讚別人,但是不妨從你的眼神開始練習,試著在稱讚時不要閃避部屬的眼神,你將會發現,誠懇的眼神,可以強化激勵的訊息。
3.給予認同:「Steve,這件事情你做得真好!」一方面讓部屬知道你了解他正在從事的工作;另一方面也讓他知道,你可是知道他的名字,而不是沒沒無聞的隱形員工。

迷思3
激勵士氣的關鍵在於員工的工作態度,與經理人無關

大多數經理人相信,員工要選擇有幾分的工作動力(受到幾分激勵),是取決於他們自己身上的。經理人通常會認為,有些員工天生就有好態度,其他人則天生工作態度就不好,因此不太可能做什麼去改變這一點。

研究顯示,經理人在員工能受到多少激勵這方面,最具影響力。也就是說,激勵員工的關鍵,掌握在經理人手上。甚至經理人在很多時候正是打擊員工士氣的兇手!

試想,經理人是否會因為員工做得好,就給予他們認可?是否提供了一個愉快、支持的工作環境?是否在組織裡,營造共同使命感和團隊精神?是否對於員工一視同仁、避免偏袒?在員工想講話時,是否傾聽他們的聲音?

員工不要施捨,他們憎恨偏袒。不要只因為要員工喜歡你,就對他們好。給予認可時,是在員工真正有所表現時,而且能幫助主管及部屬雙方更為成功。否則不但會使員工收到的獎勵變得廉價,連帶也會損及其他員工對你的信任。

迷思4
激勵只是一種利益交換的對價關係

經理人多數以為激勵是一種對價關係(意即一方為換取另一方做某件事的承諾,而向另一方支付的金錢代價或是履行承諾),事實上,對價關係只能啟動「外在動機」,無法啟動「內在動機」。想要激勵員工,必須致力於創造真正能啟動部屬內在動機的工作環境。

激勵不能全然從外在動機的角度來看待,因為激勵的各個面向之中,還包含了溝通、肯定、感召,這些都不存在對價關係,而是在於啟動部屬對於工作的內在動機。「溝通」能了解部屬的想法;「肯定」能讓關心傳達給部屬;「以身作則」能感召部屬。

彼得杜拉克基金會(Peter Drucker Foundation)的共同創辦人法蘭西絲.賀賽蘋(Frances Hesselbein)表示,人人都希望自己對於這個世界有所貢獻,很少有人在工作時,除了金錢之外別無所求。她曾經領導全球最大的女性組織「女童軍」, 而在擔任女童軍執行長期間,她以謙虛的態度與部屬溝通,定位自己的角色為「資訊與聯繫中心」,也就是身處「同心圓的圓心」,以擅長溝通的激勵方式,啟動部 屬的內在動機。

美國人力資源管理學會(Society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曾經在調查後發現,有79%的員工之所以會離職,是因為自覺在工作中得不到肯定或賞識。因此,經理人千萬別輕忽「肯定」對於激勵部屬的力量。

西南航空(Southwest Airlines)總裁柯琳.巴瑞特(Colleen Barrett)在組織裡所扮演的角色,像媽媽又像阿嬤,經常以手寫卡片送給部屬,讓部屬都能感受到她以「肯定」激勵員工。麥當勞連鎖店創始人雷.克羅克 (Ray Kroc)52歲創業,拖著一身病痛仍堅持展開全美巡店行腳,「以身作則」感召員工,啟動他們的內在動機。

激勵的極致,是對於部屬真正的關心,當部屬感受到你出於內心的關心時,激勵就不是對價關係,而是化為內在動機。

迷思5
小事不需要讚美,做出大成績時再讚美即可

激勵的精神在於「小事件、大表揚」、有功必賞;也就是說,如果你的部屬將小事做得很好,你就要不吝惜激勵。

如果你擔心拿捏不好激勵的比例,在《你的桶子有多滿?》(How Full is Your Bucket)一書中,作者湯姆.瑞斯(Tom Rath)與唐納.克利弗頓(Donald Clifton)指出,批評與讚美的比例約為1比5;換言之,批評一次部屬需要靠著5次的讚美才能挽回。讚美的原則是即時、親切、具體、個人化、正面、積 極與即刻行動。

-更多精采內文請詳見本期《經理人月刊》7月號

2007年8月2日 星期四

老闆口袋裡的胡蘿蔔

老闆口袋裡的胡蘿蔔

▼ 五分鐘摘要
善用口袋裡的胡蘿蔔,才是最聰明的主管!


一項歷時10年的工作環境生產力研究,訪談了約20萬名經理人與部屬,得到下列幾項發現:
●組織如果能夠養成嘉獎的文化,嘉獎組織成員的成就,能夠創造的平均股東權益報酬率是8.7%,相較之下,文化不同、其他經營條件相近的企業,創造的平均股東權益報酬率是2.4%。
●在回答自己工作士氣高昂的受訪者中,有超過94%的受訪者認為,在工作環境中,主管能夠確實做到嘉獎。
從 這項研究可以看出,在支付薪資之外運用各種方式嘉獎成員的成就,建立「胡蘿蔔」文化能夠為組織帶來具體而實質的財務利益。要建立高績效的團隊、企業甚或是 個人職涯,就要學會用更有效的方法感謝工作夥伴。從實際的統計數據來看,嘉獎的方式是不是有效,跟績效表現是絕對相關的。
實務上來說就是,經理人在「領導面向」上的表現,必須非常傑出。這領導面向分別是:
●設定目標:卓越領導人會用清楚而生動的目的感,激勵員工的工作表現。
●溝通:公開而廣泛地溝通,也會透過持續對話,讓成員了解組織的現況。
●信任:對經營企業來說,是無比重要的概念。
●追究責任:揪出錯誤可以提升員工責任感。
即使經理人在這領導面向上的表現差強人意,只要讓自己的口袋裡時時裝滿「胡蘿蔔」,那麼有效嘉獎帶來的附加效應,還是能夠讓管理績效突飛猛進。在進行各項領導要務時,只要搭配上嘉獎,就可以促成卓越管理。


經理人要善用口袋裡的胡蘿蔔
根據蓋洛普最近的調查,美國大約有65%的員工宣稱,自己在過去一年中,未因為工作表現受到讚許或嘉獎。其35%經理人認為應該嘉獎部屬,其又可以分為兩種類型:
●期望型——運用嘉獎的作為,激發出單位期望見到的表現。
●利他型——認為自己最重要的責任,就是努力改善部屬的人生。
在領導面向領域培植胡蘿蔔,更常嘉獎員工,就能夠大大提升員工投入的程度和工作滿意度。

胡蘿蔔文化的基本構件
胡蘿蔔文化這種工作環境並不常見,在這種環境中,組織非常重視員工的貢獻並且會公開表彰。嘉獎有以下種型式,而健全又活躍的胡蘿蔔文化其實就是靠以下嘉獎型式支撐起來的。
●日常嘉獎:往往都不是在正式場合,而且型式可以根據接受嘉獎員工的喜好來調整。
●超凡嘉獎:能夠清楚凸顯,哪些成就符合公司的價值觀以及營運目標。
●職涯嘉獎:不只是等到員工退休時才給予嘉獎。
●表揚活動:透過聚會的型式,表彰組織達成的重要里程碑,能夠提升員工的投入程度和忠誠度。
只要投其所好、滿足員工需求就是好蘿蔔─要嘉獎員工的成就,有各種用不完的創意構想可以運用。重點在於,自己想出來的獎勵方式,要能符合特定團隊成員的喜好和需求,這樣才能收到激勵的效果。


更多激勵vs績效之經營組合 ~ 請見《大師輕鬆讀》5/14出刊第229期:〈老闆口袋裡的胡蘿蔔〉

▼ 大師名言
※「從統計上來看,如果不能有效運用讚許和嘉獎,經理人就無法贏得信任、清楚溝通、建立團隊,也無法設定目標。」——高斯蒂克 & 埃爾頓
※「胡蘿蔔原則跟其他一時風行的管理思潮不同,不會隔個幾年就退流行。這項原則能夠通過時間的考驗,而且在各方面都適用。」
——高斯蒂克 & 埃爾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