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7月28日 星期一

向Google學習面試技巧

oh my: 摘要, 推理性問題測試創意程度(就有趣而已嗎?^^)、
避開工作能力直接相關的問題(不然找他來幹嘛)、
1.自我評估的問題,2.抽象的開放性問題,3.比較性問題、
另外在微軟的選秀祕密等書中也有很多有趣的問題哦~
全球企業陷入搶人才大戰,軟性能力出頭,面試技巧需要更多精準的創意。
不論是面試主管或被面試的求職者,都要不斷更新自己的思考!
文/吳凱琳
2008年4月 Cheers雜誌

請花幾分鐘時間回答以下問題:

.一輛校車可以裝下幾顆高爾夫球?

.假如你要幫忙清洗全西雅圖的窗戶,應該要收取多少費用?

.現在你被困在攪拌器裡,但60秒以後就會有人使用攪拌器,你要如何安全脫身?

這不是腦筋急轉彎,而是連續2年奪得美國《財星》雜誌(FORTUNE)最佳企業雇主(The Best Companies to Work for)的Google面試新人時的問題。

身為主管,不僅要有管事的能力,更要有看人的眼光。所有企業都面臨「人才荒」,在激烈的搶人大戰中,如何快速精準地找到你要的人才?面試時該問哪些問題,該如何在有限的時間內,做出正確的判斷?

過去面試強調的是「能力檢測」,所有的問題幾乎都是繞著過去工作經歷打轉,希望找到工作能力最頂尖的優秀人才。

透過推理性問題測試創意程度

然而,近年所謂優秀人才的定義已經有了全然不同的解釋,隨著「軟性能力」受到重視,企業選才方式也出現大幅的創新。「面對市場的變化莫測,企業需要的是能快速反應、創意思考的人才,」前《商業2.0》雜誌(Business 2.0)記者麥可.凱普蘭(Michael Kaplan)說道。

網路科技產業更是率先開啟這項風潮。如果你去應徵亞馬遜(Amazon)網路書店的工作,可能會被問:「全美國有多少家加油站?」假設你去美國微軟(Microsoft)應徵,可能得絞盡腦汁思考:「馬路上的人孔蓋為何是圓的,而不是方的?」

這些看似無厘頭的面試問題,背後有其用意在,「目的是為了測試應徵者的創意,」微軟徵才經理華倫.奧斯頓(Warren Ashton)說。至於最後的數字是多少,沒人在乎。

不僅如此,Google還更進一步,連投遞履歷表的流程都大改造。曾有一次Google在美國矽谷101公路上刊登一則廣告,上面寫了一道數學難題,歡迎有興趣的工程師上網提供答案。進入網站後,你必須再解決第二道數學難題,如果回答正確,才能把履歷表寄到Google。

避開工作能力直接相關的問題

但不是所有工作都適合相同的操作手法。重視顧客服務精神的航空業,除了機師或機械師等需要專業技術的工作之外,最看重的就是員工的態度與性格。

這兩個面向相當抽象,面試時該怎麼問,才能實際測試出員工的態度與性格?航空界的模範生美國西南航空(Southwest Airline)的做法,是從個人喜好以及工作以外的休閒活動等間接問題著手:

.你喜歡閱讀哪些雜誌或書?

.在閱讀雜誌或報紙時,你最先看什麼類型的文章以及廣告?

.空閒時你通常會做什麼?

.你在其他公司工作時,最喜歡做什麼?

.參與一項專案時,哪個階段最讓你感到有趣?

藉由這些問題,可以了解員工的性向,例如從他休閒活動的類型知道他是否喜歡與人接觸,或是從他閱讀習慣得知他的性格是樂觀或悲觀。

不同產業、不同工作性質,勢必會有不同問法。到底什麼樣的問題才能真正辨識出專業能力之外更為抽象的「軟性能力」?

1.自我評估的問題。

例如,「你認為,為何之前會被選為某個專案領導人?」讓應徵者自己去解釋他的能力,從他的回答,你可以判斷他是否是個有想法的人,非常清楚自己的優缺點;或者他只是被動地接受指派,沒有更深入的思考背後的原因。

2.抽象的開放性問題。

像是「請談談你擔任專案領導人的經驗」。不給任何的範圍,讓應徵者自由發揮,你可以藉此測試一個人的組織能力,同時從他回答問題時切入的角度,看出他是否有能力抓住核心重點。對許多需要對外溝通聯繫的工作而言,這是非常重要的溝通能力。

3.比較性問題。

例如,「當SOHO族與公司員工有什麼不同?」這種問題可以考驗一個人的分析推理與邏輯思考能力。

另一方面,根據哈佛商學院出版的《雇用與留住明星員工》(Hiring and Keeping the Best People),面試時絕對要避免以下兩種類型的問題:

引導性問題。例如:「你認為自己具備了這份工作需要的熱情嗎?」

自我暗示性。不要暗示對方你想要聽的內容。例如:「這份工作需要和其他部門密切合作,你會怎麼做?」

以上兩種問題的回答都顯而易見,等於明白告訴應徵者你希望聽到什麼樣的回答,完全失去意義。
注意細微肢體動作與習慣用語

除了口頭回答的內容之外,有時肢體語言會透露更多可靠訊息。

美國瑞姆塞爾投資公司(Ramsell Holding Corporation)營運長湯姆.洛克(Tom Loker)在接受《哈佛商業評論》雜誌(Harvard Business Review)採訪時表示,面試時他最在意的是,「對方是否真的全心投入我們之間的對話。」

若果真如此,身體通常會微微前傾,如果從頭到尾姿勢都維持不變,就表示他並沒有真正地投入,只是冷淡地回答你想要的答案。

你也可以不斷反駁應徵者回答的內容,看他會如何回應,他會因此被激怒嗎?還是很專業地提出自己的見解,為自己的想法提出合理的解釋?他很容易屈服於壓力,還是會進一步詢問細節?

(,,,中略)
找對人上車,就成功了一半。」與其日後承受人才流失的高昂成本,不如面試時,花更多心思仔仔細細選出適合的人才。

2008年7月23日 星期三

有人扯後腿,該怎麼對付?

主講:賴龍駒(惠眾企管顧問公司副總經理)曾任HP業務經理,在電腦產業超過30年,至北京、上海、澳洲等地工作,具10年獵人頭及管理經驗。

文/張詩芸 整理
2008年7月 Cheers雜誌

通常喜歡「扯後腿」或「放暗箭」的人,多半是本身績效較差、對他人嫉妒心較重、愛講八卦,或是碰到空降部隊,認為阻礙到自己的機會,藉著這些方式打擊競爭對手、看笑話。當老闆不明究理帶頭打探八卦,又不去求證,也會讓辦公室充斥這種不健康的風氣。

要預防這種情況,首先部門的職掌責任一定要明白劃分,包括SOP作業流程和個人的job description(工作說明)都要定義清楚,避免出現模糊的灰色地帶,讓有心人可逾越本分或打混仗。
此外,績效管理制度也應客觀數據化,摒除過多人為主觀因素的干擾,增添公信力。在這種公開透明化的環境中,想暗中扯人後腿就不是那麼容易。

在管理上,要以團隊合作代替對抗,制定明確的共同業績目標,凝聚向心力,鼓勵對公事的意見一律在檯面上談論。對主管或專案負責人而言,更要了解團隊裡每個人的個性、能力和工作方式,才能將人才放到適合的位置上。一位100分的人選被安排到80分的團隊,若他較高傲,自覺大材小用,團隊又一時跟不上,無法馬上發揮相乘帶動的效果,雙方都感到不平衡,很可能就會出現故意或非故意性的拖累情況。

第一時間冷靜以對

如果自己被扯了後腿、聽到暗箭流言,瞬間產生負面情緒在所難免,但仔細想想,辦公室也有所謂的80/20法則:有80%的人喜歡你,就有20%的人不這麼想,因此不如把它視為一種常態,有8成同事認同自己的能力,差不多可以知足了。

面對那20%延伸出的各種狀況,我建議以包容和關心的態度來面對,冷靜下來了解事實真偽。甚至自我反思,平日就多關心他人,面對能力或績效較差的同事,要培養傾聽的技巧,也可在適度的範圍內伸出援手,而非總是不等對方話說完就打斷:「笨!這不可能!」

若確信對方並非故意、不小心地拖累到你,應該第一時間馬上就處理,公開表示:「沒有關係!」、「沒事,他不是這個意思!」重新修復彼此的關係和團隊士氣,也杜絕往後流言的產生。

理性向上報告或雙方私下對談

然而,當扯後腿引發的工作負面後果,已嚴重影響到團隊運作,甚至形成小集團的對抗,或是自己的情緒真的受不了、無法忍受,我建議就將事情拉到檯面上,盡快到主管面前,雙方把話說清楚講明白,尋求解決之道。

很重要的是,當你向主管提報此事時,一定要將過程的來龍去脈描述清楚,並以理性的態度分析原因,客觀提出有哪些狀況會影響團隊或個人工作情緒和進度。必要時,可找信任或態度較中立的同事一同前往,當佐證的第三者,以示公開透明,免得瓜田李下,讓人以為你跟主管偷打小報告。但也要提醒,若非當事人,就不要去向主管報告,因為這不是你的問題,反而變成「不必要的第三者」。

或者,如和對方本無深仇大恨,也可採取私下直接對談的方法,並藉此更全面了解事件真相和問題癥結點。不過因為這種事情本就有不確定性,建議不要指名道姓,而是旁敲側擊,技巧地表示現在發生了工作延誤或混亂的問題,或聽到什麼風聲,請教他認為該怎麼解決比較好?記住,要謹慎冷靜,並針對問題來討論,不要再參雜個人負面情緒、指桑罵槐,免得又造成不必要摩擦,甚至錯怪了人。

批評誰都會,但太過計較會打擊到團隊氣氛,我勸大家要學會多看人的優點,甚至幫助降低其缺點的曝光。如此一來,不僅減少自己被妒忌的機會,更避免自己也陷入不健康的情緒,甚至成為扯人後腿的一員。

oh my: 今天真人上演大亂鬥,不想講,蠻糟糕的...

2008年7月22日 星期二

激勵不僅僅是扮好人,而這正是所有人對於激勵的最大迷思

oh my: 激勵極短篇:人中直似衡,我的解釋是.. 激勵和要求,總在權衡著,
但沒想到還有這種說法,聽聽吧,引用自 2008年7月 Cheers雜誌(如果你需要請至原網站有詳細內容)

「如果你希望員工向右轉,就得開口告訴他們要左轉,」這是英國WPP廣告集團執行長馬丁˙索瑞爾(Martin Sorrell)知名的反向心理學領導原則。乍聽之下像是一句玩笑話,卻相當真實。

主管肩膀夠硬,士氣就不衰

但激勵不僅僅是扮好人,而這正是所有人對於激勵的最大迷思。倫敦商學院教授羅伯.葛菲(Rob Goffee)在《哈佛商業評論》雜誌(Harvard Business Review)中發表的「如何領導聰明員工」(Leading Clever People)文章中便提到,在關鍵時刻你有沒有勇氣扛下所有壓力與責任,這對員工士氣的提振效果,往往超乎想像。

胡蘿蔔與棍子,哪種好用?

然而,正面激勵只是一種領導方式,同時還要懂得扮黑臉的反向激勵管理藝術。「在某些時候你得擺出一張撲克臉,這是必要的表演,」史丹佛大學社會心理學教授羅德瑞克˙克萊瑪(Roderick Kramer)說。

2008年7月7日 星期一

穿對衣服說對話 喜宴,也可以遇見貴人!&貴人來了!4步檢驗自己準備好了嗎?(附連結)

原文的三個連結:
mp3連結, 網頁連結, ppt連結(貴人來了!4步檢驗自己準備好了嗎?)

又是有趣的超能力學堂哦~
以下是重點提示:
參加喜宴5個小技巧:
˙穿著得體有精神,是好印象的第一步
˙喜宴裡一定有你的親友同事,可以請他們介紹新朋友
˙入座時,找契合的朋友、想認識的人同桌用餐
˙趁著敬酒時,拉朋友長輩,一起去認識其他朋友
˙誠懇至上!從「我能幫對方什麼忙」的角度出發,
就能順利找到共同話題,成功破冰

溫副總5個小提醒:
˙不同場合都可能認識貴人,貴人其實就在我們身邊
˙從工作領域下手,找出彼此交集,較能建立深的人脈
˙認識長輩要注意不要打擾到對方,email是比較好的方式
˙平輩其實是很好的貴人,老朋友也可能是貴人
˙最重要的是深耕自己實力,成為有吸引力的人,貴人自然會來敲門

四步檢驗自己準備好了嗎提到:
必須要讓人家知道你是誰?做了些什麼事?
1.自己的姓名、2.職銜、3.負責的任務、4.眼前進行的工作積極肯定的一面、

oh my: 詳見diary 6/29的自我介紹感想,不過每個場合情況不同~^^ (而非一句沒做什麼就完蛋了)

2009/4/24補充: 關於人脈的兩篇文章連結
你的人脈在哪? 找人脈,從下班後開始
30個讓你鍍金的社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