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彼得杜拉克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彼得杜拉克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08年2月13日 星期三

打破「找藉口」文化


作者:
吳韻儀  出處:天下雜誌 390期 2008/01

面對創新與改變,組織要如何打破找藉口文化?經理人要如何避免不知不覺地陷入找藉口的習慣?

新的一年正式展開了。今年,絕對是充滿挑戰的一年,全球化的浪潮,不知道又將掀起什麼波瀾,崛起的新興市場,又將改寫什麼規則。

創新,是絕對不可缺的;改變,是應該要立即展開的。但是,站在組織中,每當提出改變,最大的挑戰卻變成面對各單位接連丟出的質疑:「以前就試過行不 通了,又要再做一次?」、「這要很長的時間才能做到吧?」、「我們有那樣的經費與資源嗎?」、「我們已經被現在的工作綁死了,誰做得到?」

這些問題、這樣的情況,相信你一定也不陌生。難怪史丹佛大學商學院教授費佛(Jeffrey Pfeffer)談到,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找藉口」好像取代了解決問題,變成了主管的新條件一樣,「這是很危險的。」

當各單位主管不斷提出理由、組織默許找藉口的風氣,企業不只無法改進,甚至可能全盤輸給願意不斷努力戰勝種種挑戰的企業。畢竟,「顧客選擇的是解決問題、而不是製造藉口的企業,」費佛提醒。

找藉口文化扼殺組織動力

但是,組織要如何打破找藉口文化?經理人要如何避免不知不覺地陷入找藉口的習慣?最簡單的當然就是「不要接受該做而未能做的理由,」費佛指出,不論是對同事、或是對自己都是如此。原則很簡單,大家都能了解、也沒有人會反對,難的是要做到。

經理人的一大問題,就是「工作習慣與理解的原則不一致,」最近新出版的《杜拉克的課堂日記》(A Class With Drucker)作者柯漢(William Cohan)指出。柯漢是杜拉克指導的第一位博士班畢業生,也是戰役經驗豐富的美國空軍飛官,他將在杜拉克課堂上的點點滴滴,歸類整理為經理人可以自修的 管理學手冊,隨時翻閱,就像走進杜拉克的一堂課,聽他提醒管理的重要關鍵。

「聰明的領導人不僅謹記在心,而且身體力行,」柯漢觀察許多來向杜拉克請益的學生與企業領導人發現。要把不找藉口、不接受藉口的認知變為習慣,身體 力行,第一步,要從問問題開始。柯漢記得有人問杜拉克,「領導人成功的祕密是什麼?」「沒有祕密,」杜拉克回答,「只需要問對問題。」

許多改變的提議一出,就被排山倒海的質疑淹沒;或是情況驟變,大家就手足無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大家先陷入「如何做」的細節,用行之有年的做法證明新的提議行不通、以過去的經驗認為挑戰難以克服。

「杜拉克教導經理人的核心,不是如何做(how to do it),而是要做什麼(what to do),」柯漢指出,杜拉克總是提醒大家要找出問題的源頭、核心,不要急著跳到做法、解答。尤其,很多根據過去經驗得到的判斷、做法經常是錯誤的。

不論是聽到別人說、或是自己心裡浮現:「我們向來是……」、「大家都……」這樣的句子,就要習慣問:「這是怎麼來的?根據什麼基礎得到的結論?」挖出源頭,大家就會看到情況早已改觀,應該思考不同的選擇。

「杜拉克總是把大家拉回策略問題,」柯漢認為,不要先陷入「戰術問題」。

但是要經常把自己拉回思考策略,需要時間,需要了解大環境變化。在忙碌的工作中刻意創造留白,是柯漢在杜拉克身上學到的自我管理技巧。

柯漢回憶,杜拉克每天手邊都同時進行幾件不同的工作,讓自己同時暴露在不同的刺激中,而且,他不怕被打斷。每當有學生突然造訪,杜拉克都把它當作是 轉換休息的時間,也從學生的討論或聊天中,接收各種不同的資訊,讓原本專注在特定主題上的心智,稍微放鬆休息,也保持對環境的敏感。

許多杜拉克的學生受了他的影響,也開始在工作中刻意留白。柯漢每天一定花半小時,閱讀、或是與不同領域的人,聊商業經營以外的話題。

展現說到做到的決心

不論做什麼,除非主管自己全力投入,否則很難要求大家全力以赴。只有主管自己有使命必達的決心與習慣,帶著部屬一步步達成目標,大家才會真心相信所定的目標就是目標,絕對不是喊個漂亮口號虛晃一招而已。

如何把自己的決心表現在日常的行動中?柯漢建議:

一、盡可能面對面地與大家溝通自己的目標與決心,親身說明的力量,大過一切。

二、公開說出目標,讓大家都成為督促自己必須做到的力量。

三、不論用爬的、用飛的、用鑽的,就是要做到。只有做到,才能建立信任。

不要再有藉口,從這一刻就開始。


oh my: 的確,方法總比問題多,我們就是要找出在現狀下,即使是困難重重的現狀下,也要想辦法解決問題; 就像舅用鎢鋼刀片行業的話講: 一般是機器要去配合刀片的要求; 但如果機器無法達到要求,就要求我們的刀片去配合機器。

2007年12月9日 星期日

高效能領導實務-執行長開啟執行力的九把鑰匙

(oh my: 彼得杜拉克大師對管理下的定義「透過眾人把事情做好」,,雖然我最近也在看他寫的個人篇、管理篇、與創新管理篇精選電子檔,但有時候像這篇這種簡短的文章可以一語中的,很好...)

oh my: 哦對了,how說過,宇宙間執行力最大的關鍵在"追蹤"

高效能領導實務-執行長開啟執行力的九把鑰匙
卓越的經理人沒有一定的特質,可能充滿個人魅力, 也可能平淡乏味;有的出手大方,也有人十分吝嗇; 或許見識宏遠,也可能執著於數字。但在實務上, 每一位高效能主管一定都遵循本文提出的九項簡單做法。

高效能的主管不一定符合當今大多數人對「領導者」的定義。彼得.杜拉克指出,他在顧問界服務已有65年,曾經和企業界及非營利組織裡一些最優秀的執行長共 事,他們都不符合大眾對於「領導者」的刻板印象。這些執行長的個性、態度、價值觀和優缺點各有不同,有些人很外向,有些人卻很孤僻,有的人十分隨和,有的 人卻事事掌控,有人慷慨也有人吝嗇。

這些特質不一的人都能成為高效能的主管,因為他們全都遵守以下八項要務:
.他們會問:「需要做什麼?」
. 他們會問:「該做什麼對公司最有利?」
.他們會擬定行動方案。
.他們一肩扛起決策責任。
.他們負責溝通。
. 他們總是專注在機會而不是問題上。
.他們開會一定有效果。
. 他們的思考和談話都從「我們」出發,而不是「我」。

做到前兩項要務, 高階主管就能獲得所需的知識。接下來的四項要務可以把這些知識化為有效的行動。最後兩項要務讓全體人員覺得責無旁貸。杜拉克最後又提出第九項原則,那就是「先聽再說」。

高效能的主管知道,他們能享有權威,是因為公司信任他們,也就是說,他們會優先考量公司的需求和機會,然後才考慮自己的需求和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