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目標管理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目標管理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2年1月29日 星期日

目標 (有效的工廠管理)

轉戰第一線後, 從《目標》一書到實務工作經驗, 被釘出"更深一層的感受",

原來瓶頸除了像高德拉特小說裡提到的先到現場找成堆的存貨外, 還要先找到流量的限制,

反過來說 生產能力最小的環節, 不一定是成為瓶頸的必要條件, 因為要在整個系統中找到造成堆貨的節點。

補充:  
DBR是TOC限制理論應用於製造工廠排程時的一個計劃、排程與實施的方法論,它恰當地抓住TOC排程的技巧,使之在工廠層面易於理解和執行。正是這種簡單化使DBR非常有效。

鼓Drum是指生產系統中的控制點。如果系統中存在瓶頸,那麼瓶頸就是最好的控制點。如果系統沒有瓶頸,則選擇次瓶頸資源。如果一個系統既沒有瓶頸,也不存在次瓶頸資源,那麼控制點的位置可以任意選擇。但較好的位置是物流分叉點,即該處資源的產出流向好幾個下游作業。

緩衝器Buffer是指在瓶頸前面設置的緩衝庫存。緩衝器是一種時間緩衝,其目的是希望瓶頸站總有工作要做(例如加工中心),至於何種產品正在瓶頸作業(加工)並不重要。

繩子Rope是指將瓶頸已加工的情況傳遞給上游作業的信息的傳遞,其目的是為了按需求生產,以避免庫存增加。作為信息傳遞的繩子既可以是正式的,也可以是非正式的。
DBR排程法通過使工廠實現最大有效產出和最小庫存 獲得真實的供應鏈收益,尤其當遇到意外的需求脈衝時。

2008年2月13日 星期三

打破「找藉口」文化


作者:
吳韻儀  出處:天下雜誌 390期 2008/01

面對創新與改變,組織要如何打破找藉口文化?經理人要如何避免不知不覺地陷入找藉口的習慣?

新的一年正式展開了。今年,絕對是充滿挑戰的一年,全球化的浪潮,不知道又將掀起什麼波瀾,崛起的新興市場,又將改寫什麼規則。

創新,是絕對不可缺的;改變,是應該要立即展開的。但是,站在組織中,每當提出改變,最大的挑戰卻變成面對各單位接連丟出的質疑:「以前就試過行不 通了,又要再做一次?」、「這要很長的時間才能做到吧?」、「我們有那樣的經費與資源嗎?」、「我們已經被現在的工作綁死了,誰做得到?」

這些問題、這樣的情況,相信你一定也不陌生。難怪史丹佛大學商學院教授費佛(Jeffrey Pfeffer)談到,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找藉口」好像取代了解決問題,變成了主管的新條件一樣,「這是很危險的。」

當各單位主管不斷提出理由、組織默許找藉口的風氣,企業不只無法改進,甚至可能全盤輸給願意不斷努力戰勝種種挑戰的企業。畢竟,「顧客選擇的是解決問題、而不是製造藉口的企業,」費佛提醒。

找藉口文化扼殺組織動力

但是,組織要如何打破找藉口文化?經理人要如何避免不知不覺地陷入找藉口的習慣?最簡單的當然就是「不要接受該做而未能做的理由,」費佛指出,不論是對同事、或是對自己都是如此。原則很簡單,大家都能了解、也沒有人會反對,難的是要做到。

經理人的一大問題,就是「工作習慣與理解的原則不一致,」最近新出版的《杜拉克的課堂日記》(A Class With Drucker)作者柯漢(William Cohan)指出。柯漢是杜拉克指導的第一位博士班畢業生,也是戰役經驗豐富的美國空軍飛官,他將在杜拉克課堂上的點點滴滴,歸類整理為經理人可以自修的 管理學手冊,隨時翻閱,就像走進杜拉克的一堂課,聽他提醒管理的重要關鍵。

「聰明的領導人不僅謹記在心,而且身體力行,」柯漢觀察許多來向杜拉克請益的學生與企業領導人發現。要把不找藉口、不接受藉口的認知變為習慣,身體 力行,第一步,要從問問題開始。柯漢記得有人問杜拉克,「領導人成功的祕密是什麼?」「沒有祕密,」杜拉克回答,「只需要問對問題。」

許多改變的提議一出,就被排山倒海的質疑淹沒;或是情況驟變,大家就手足無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大家先陷入「如何做」的細節,用行之有年的做法證明新的提議行不通、以過去的經驗認為挑戰難以克服。

「杜拉克教導經理人的核心,不是如何做(how to do it),而是要做什麼(what to do),」柯漢指出,杜拉克總是提醒大家要找出問題的源頭、核心,不要急著跳到做法、解答。尤其,很多根據過去經驗得到的判斷、做法經常是錯誤的。

不論是聽到別人說、或是自己心裡浮現:「我們向來是……」、「大家都……」這樣的句子,就要習慣問:「這是怎麼來的?根據什麼基礎得到的結論?」挖出源頭,大家就會看到情況早已改觀,應該思考不同的選擇。

「杜拉克總是把大家拉回策略問題,」柯漢認為,不要先陷入「戰術問題」。

但是要經常把自己拉回思考策略,需要時間,需要了解大環境變化。在忙碌的工作中刻意創造留白,是柯漢在杜拉克身上學到的自我管理技巧。

柯漢回憶,杜拉克每天手邊都同時進行幾件不同的工作,讓自己同時暴露在不同的刺激中,而且,他不怕被打斷。每當有學生突然造訪,杜拉克都把它當作是 轉換休息的時間,也從學生的討論或聊天中,接收各種不同的資訊,讓原本專注在特定主題上的心智,稍微放鬆休息,也保持對環境的敏感。

許多杜拉克的學生受了他的影響,也開始在工作中刻意留白。柯漢每天一定花半小時,閱讀、或是與不同領域的人,聊商業經營以外的話題。

展現說到做到的決心

不論做什麼,除非主管自己全力投入,否則很難要求大家全力以赴。只有主管自己有使命必達的決心與習慣,帶著部屬一步步達成目標,大家才會真心相信所定的目標就是目標,絕對不是喊個漂亮口號虛晃一招而已。

如何把自己的決心表現在日常的行動中?柯漢建議:

一、盡可能面對面地與大家溝通自己的目標與決心,親身說明的力量,大過一切。

二、公開說出目標,讓大家都成為督促自己必須做到的力量。

三、不論用爬的、用飛的、用鑽的,就是要做到。只有做到,才能建立信任。

不要再有藉口,從這一刻就開始。


oh my: 的確,方法總比問題多,我們就是要找出在現狀下,即使是困難重重的現狀下,也要想辦法解決問題; 就像舅用鎢鋼刀片行業的話講: 一般是機器要去配合刀片的要求; 但如果機器無法達到要求,就要求我們的刀片去配合機器。

2008年1月13日 星期日

年底績效評量,老闆卻狀況外?


2007年12月 Cheers雜誌

主講─馬倩玲

(美商亞培台灣分公司後勤管理部經理 )中興大學經濟系畢業,歷任英商Johnson & Johnson台灣分公司採購暨全面品質經理,以及諾華公司消費品事業部物流暨行政經理,負責台灣及香港市場。

通常在年初,主管就會和員工一一擬定今年度的目標和細項,主要可分為部門目標及主要工作指標,後者包含與公司或部門目標搭配的專案執行,以及平時例行工作的職責和能力。此處應在細節上條列越具體越好,日後才不會有爭議。

遊戲規則定清楚後,在年中會有回顧(review)的機會,可以重新調整目標、檢討現況和提醒進度。此時員工就該主動和主管溝通在執行工作時遇到的狀況,以此對績效評量指標微調或修正。

除了這些既定目標,也可能會有一些臨危授命的任務,可額外加分甚或倒過來減分,這些在年底績效評估時都可以再補充進去。

但,如果碰到主管「忘記」了,或雙方對於評量結果的認知不一致,該怎麼辦?
主動準備精簡數據

今天你和主管做績效評估,並不是被動地進去聽結果。有些主管可能因為很忙,印象深刻的只有他比較在意的那幾件事,或比較近期的成績。因此,員工除了在自我評量時填寫具體、量化的數據加以佐證,也可針對年度目標或重點專案,先準備1頁A4的資料,面談時讓主管當場快速瀏覽並了解事實,以此主導或補強自己的論點,除了表達你的在乎,也降低可能的爭議。

另一方面,心態的準備也同樣重要。員工當然希望我做的老闆都能看到,但更應該保持開放(open-minded)的心態,不是只看對錯、用考績的高低來肯定或否定自己。

年度的績效評估,應該是一種雙向溝通,彼此看看我們今年做了什麼?哪些還可以做的更好?主管除了肯定你的表現、感謝你的付出,一定還可以找到你成長的方向和空間,因為公司也要因應未來外界的改變,需要不斷地持續改善。用這種開放的心態來看績效評估,得失心才不會太重。
用重點分享代替反駁

和主管面談時,如果你對他的評量不認同,也不要馬上試圖反駁,畢竟「尊重」是最基本的禮貌。不如先傾聽主管看法,好的壞的都記下來,再做進一步的溝通。

在技巧上,可以先表示和他想法相同的地方,也謝謝他看到你的付出,拉近雙方的距離,然後再提出你的「補充」:在什麼時候你已經做出哪些成績?有準備哪些數據和分析可以現場佐證?最後,再點出來你所不同意的地方。

在態度上,也應保持自然與善意。你不是來抓老闆沒注意到的疏失,而是來「分享」你的工作成果:「有一、兩個地方我跟您的想法不一樣,也希望您能聽到我的想法……這件工作其實我還有某些成績,可以跟您分享……。」

我們幾乎不可能百分之百改變他人的認知,因此在討論不同意見時,列出1~2個、最多3個重點就好,不要有太多的爭辯,這是沒有效率和意義的。在我的經驗裡,如果直指出下屬有5個甚至10個缺點,一下子要他照單全收、統統改進,是很困難的。反之亦然,與其急於全盤推翻老闆的想法,不如就挑2個左右的重點,有退有進,理直氣和,才是較為適當的溝通方式。

或者,最後考績出來時還是與自己的期望有落差,也可主動表達自己的未來企圖心,詢問主管哪些是做得不夠好的地方?彼此的認知有什麼落差?建議該朝什麼方向改進?與其執著在一時的委屈,不如放眼未來,並在平時就應有適時的回饋與溝通,有機會調整彼此的想法,而不是年底才算帳,避免類似的情況重演。

(oh my: 對公司推行目標管理有點用處)

2007年8月19日 星期日

變革祕技/6招讓你推動變革無阻力

閃電戰術對推動項目很有用,而且會意外的大家都來幫忙哦^^不過會很累人就對了^^ 2007/8/31

變革祕技/6招讓你推動變革無阻力

整理.撰文 / 劉揚銘

文章來源《經理人月刊》7月號

人體有免疫系統,不論什麼東西入侵,只要是新的、不熟悉的,它一概攻擊不誤。組織也一樣,對於任何新構想、新對策或變革的倡議,總有一群人憑直覺與本能就加以攻擊,把團隊嘗試新事務的意願蠶食殆盡。如何保護團隊士氣,把反抗力量化解無形?你可以參考這6個步驟:

步驟1:用一個令人驚呼「哇!」的事件揭開序幕

反抗力量總會說服別人不去執行變革,你必須用個令人亮眼的標題,製造正面的對抗力量,來抵消那股負面的拉力。「獲利增加100萬」「存貨流動率加倍」「營業額提高50%」聽起來都不錯,但必須注意可行性。

步驟2:「哇!」事件一定要易於成功

如果你為了測試新觀念而做了明知不可為而為的事,別以為每個人都會欣賞你的勇敢,如果你一起頭就遭到失敗,別以為員工會有接受的雅量。先鎖定某個易於成功的情境,讓你的行動非常容易達到預期的效果。不過,要找到這樣的情境,你得先做仔細的分析。

步驟3:別讓反抗力量涉足「哇!」事件

很多聰明的經理人常會在計畫失敗後,像法醫一樣的說:「我早知道人會是一塊絆腳石。」如果你早知道誰是干擾份子,為什麼要選擇讓他破壞你的變革?要小心,那些不願變革的人會在你的「哇!」事件中放毒,千萬不要給他們機會。

步驟4:用閃電戰術奇襲

那 些抱怨連連的人,之所以利用雄辯滔滔來打仗,一方面是因為空閒太多,一方面是不習慣迅速行動。你得在他們想出為什麼行不通之前,就把成果展現眼前。如果你 能在一個星期內,讓願意加入變革的團隊分析流程、設計全新方法、達到長足的改善、落實變更。就沒人有時間說閒話:「這東西行不通,因為我們不一樣。」

步驟5:找出下一波行動的生力軍

看 到變革行動站穩腳步,就會有人開始反擊。你可以從先前改善的流程中找出被「解放」出來的閒置人力,協助你下一回合的行動。這些被「解放」出來的員工通常會 是最能幹、最有經驗的一群。他們目睹所有的成功案例,知道原本的狀況有多糟,擁有內行人的知識,足以駁斥「我們試過,可是沒成功」的論點。

步驟6:讓你的成功變革直達上聽

變革專案小組要做簡報,把他們完成的事蹟與過程的來龍去脈,報告給管理高層知道。把這些增加生產力的方法直達上聽,你的老闆看到員工在工作上啟動的能量、熱情、腦袋和潛力,都不會容許再有任何人成為改革的絆腳石。

(取材自《DO的學問》,大塊文化出版。整理.撰文 / 劉揚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