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4月13日 星期日

思科 組織革命終結衰退

創新口號喊不停,組織究竟如何創新才是王道?思科的成功前例可為借鏡。

全球化的激烈競爭下,企業該如何保持競爭優勢,維持領先地位?

最近幾年大家最常喊出的口號就是「要創新」。技術要創新、產品要創新、服務要創新,才可以擊敗競爭對手。不但要創新,還要「加速」創新。但是,到底要如何才能創新,是每一家企業都在問的問題。

知識與創意是在人的腦袋裡,不是在電腦裡。讓新創意出現的方式,就是讓這些腦袋充分地交流,讓知識與創意在橫向流動中,激出火花。可以讓有創意的腦袋充分交流的條件之一,就是要有一個讓新想法可以快速的在公司內分享、傳播並發展的組織。

「這意味著企業必須要移除疊床架屋的管理結構,確保好的創意可以被聽到、可以開花結果,」美國康乃爾大學職場與產業教育專家惠頓(Arthur Wheaton)表示。

換句話說,傳統垂直式、階級式的組織,已經無法應付快速創新的需求。一些跨國企業最近幾年,就出現了一波企業組織革命,將過去垂直式、階級式的組織,轉變成水平式,或者是以功能或產品為中心形成的組織。

這些企業組織革命,有的是在既有組織內組成跨部門團隊,讓各部門人才有充分交流的機會。
日產汽車的跨部門小組

當法國雷諾汽車的執行長高恩(Carlos Ghosn)入主日產汽車(Nissan)之後,他就把加速內部創新,當作是拯救這家搖搖欲墜的日本老牌汽車公司的第一要務。

當時,高恩在公司內成立了十六個由八到十五人組成的跨部門小組。小組的成員,由人力資源部與部門主管共同挑選優秀員工參加,時間最多不超過兩年。而這些小組的任務,就是要針對品管、多元化、供應鏈等各種管理問題,找到改進與創新的解決方案。

「跨部門小組的功用,就是要挑戰整個組織,提出想法,讓我們更有創意、更創新,」負責日產美國銷售的業務經理史普林格(Tricia Springer)表示。

在跨部門小組的推動下,高恩的「日產復興計劃」成為專家眼中史上最成功的企業復興案例之一,旗下的日產和Infiniti兩個品牌,都因源源不斷的創新,戲劇性的獲得了新生。

不久前,日產為了解決員工商務旅行開支過於龐大的問題,也組成了一個跨部門小組,成員來自於人力資源、財務、資訊系統、銷售、與營運等部門。

這個小組最後提出建立虛擬辦公室的解決方案,讓日產不但減少營運成本、提高士氣,更讓員工生產力提高了兩成多。

除了積極發揮跨部門團隊的創新能量外,有的企業以更激烈的方式,將整個公司組織進行革命性的改造。


一九九○年代,思科是網路交換器、路由器等通訊網路設備的全球霸主,一度是全球市值最高的企業,但卻在二○○一年網路泡沫破滅後,跌了一大跤。

當時由於市場看淡網路前景,對網路設備的投資與採購迅速萎縮,導致思科嚴重衰退,隨後共計裁員了八千五百名員工,認列二十二億美元虧損。

為了突破困境,開創網路應用的新局,執行長錢伯斯(John Chambers)進行了一場史無前例的組織再造工程。

錢伯斯將原有階級式的傳統組織完全打散,在執行長下面設置十三個營運委員會(operating committee)、六個商業委員會(business council)。

這些委員會的功能,並不以行銷、業務、研發、製造等傳統的方式編組,而是以新興市場、消費性產品、企業等市場做為區分,每一個委員會負責一個約一百億美元規模的市場。

這些委員會下面,再設置三十個「部」(board),同樣是以不同的市場做編組,將委員會負責的市場細分成網路家庭、行動裝置、運動、媒體娛樂等,每一個「部」負責一類市場。

而這些委員會與部,並不是由單一主管負責,而是每一位高階主管同時帶領三個委員會或部。這些編組內的成員,也都由不同專業背景的員工組成。

思科的全新組織不但在美國國內運作,在全球營運上,所有組織也都以市場和產品為中心組成,不再是以人的專長來編組。這樣做的好處,不但可以快速的反應千變萬化的市場,更可以讓不同背景專長的員工,在同一個屋簷下工作,更容易激發創意。

此外,薪資結構也改變,除了達成績效目標之外,同事對一個人團隊合作能力的評比,也成為評估員工績效的重要指標之一,為的就是激發員工團隊合作的動機。

思科的組織再造,讓整個公司更貼近市場,反應更快,創新的能力更強。思科執行副總裁詹卡洛(Charlie Giancarlo)將這個新組織,稱為全球最大的「跨功能組織」(functionally aligned organization)。

不過,這是一個痛苦的轉型,大約有一○%的思科高階主管,沒有熬過轉型期。「前兩年真的非常痛苦,好像所有事情都停下來了,」錢伯斯回憶。

痛苦之後的回報,就是在連續兩年營收成長停滯之後,往後每年都以雙位數的速度成長。許多網路應用科技系統與服務的創新,也不斷推出。

同時,思科也拜新組織反應快速之賜,最近幾年的幾次併購案,都可以在很短的時間內完成。最快的紀錄,曾在七天內完成視訊會議公司WebEx三十二億美元併購案的所有程序。

率先分析近年創新型企業組織的暢銷書《海星與蜘蛛》(見《天下》三六三期書介)作者貝克斯卓(Rod Becktrom)就認為,思科是傳統大型企業,運用分散式海星型組織策略的最佳企業代表之一。

不僅如此,過去營運開支佔思科銷售額比重超過一半,但組織再造後,雖然公司規模是過去的兩倍,業務也因併購不斷擴大,但營運開支佔銷售額比重不到四成。

隨著網路應用又重新回到資訊科技市場的中心,錢伯斯認為,以新組織做為後盾,他將可以把思科打造成新一代網路應用科技的第一把交椅。

不論是公司內的跨部門團隊,還是跨功能型的組織,唯有創造一個讓創意可以自由流通、開花結果的組織,企業才能在創新的戰場上獲勝。

//
附註一篇: 郭瑞祥教授推薦的 創新管理必讀的十篇經典 from哈佛商業評論
推薦理由
創新管理可視為企業構思、發展、推出上市和改進新產品或服務的整體能力。這其中牽涉到創新的流程、創新的策略、創新的組織、產品的發展與創業的實踐。以下就這五大類議題推薦十篇哈佛商業評論雜誌的文章。

一、 創新的流程

1.創新之修練(Peter F. Drucker)Drucker在本篇文章中,說明七種創新的來源,並且強調創新的執行需要紀律,有目的,有系統。創新要有效,就必須簡單,焦點集中,從小處開始,並要靠知識與努力。Drucker的文章雖早在1985年撰寫,至今仍為創新管理之經典文章。2.只有創意還不夠(Theodore Levitt)這篇經典文章於1963年發表,文章特別強調「創意」與「創新」不可混為一談。組織的主要任務,不是空談,而是實踐;不是生點子,而是生成果。3.鋼鐵意志求創新(AndrallE.Pearson)本篇文章於1988年發表。在文章中指出,最佳的公司將創新制度化,利用下列五項原則(1)從上開始(2)容許創新出頭(3)徹底了解你事業的競爭動態(4)找出創新從何而來(5)傾注全力完成。

二、創新的策略

4.擾亂式科技(Joseph L. Bower& Clayton M. Christensen)擾亂式科技或是破壞式創新,無疑是近年來在創新上最有影響力的觀念。「創新者的兩難」即在平衡維持式創新與破壞式創新。5.創造新的市場空間(W. Chan Kim & Renee A. Mauborgne)本篇文章實為「藍海策略」一書之前身文章,與下一篇文章構成了作者的創新理論。探討開創性的公司,如何製造沒有直接競爭對手的產品或服務,進而從同業中脫穎而出。6.價值創新(W. Chan Kim & Renee Mauborgne)本篇文章亦為「藍海策略」一書之前身文章。作者強調價值創新的公司追求的是顧客所共同重視的事物,而非著重於顧客之間的差異。

三、創新的組織

7.虛擬何時有效創新的組織之道(Henry W.Chesbrough & David J.Teece)本篇文章第1作者即為「開放式創新」與「開放式商業模式」2本書的作者。在本文中,作者提出一項架構以協助經理人決定,什麼時候以虛擬來進行創新,何時該組成聯盟,何時又該仰賴內部研發。

四、產品的發展

8.高科技研發的思維(GaryP.Pisano&StevenC.Wheelwright)兩位作者指出,公司若能將「製程發展」整合為「產品發展」的一部份,將會取得極大的優勢。

五、創業的實踐

9.如何草擬一份偉大的營運計畫書(William A.Sahlman)決定一個新創事業成敗有四個要素:人員、機會、時空、風險與報酬。一個偉大的營運計畫書應有系統的檢視這四大要素。10.創業家必須嚴肅以對的問題(Amar Bhide)創業者在面對重大的議題需思考(1)我是否明確界定目標?(2)我是否制訂正確的策略(3)我能執行既定的策略嗎?

沒有留言: